中国足坛近期出现三大反常现象,折射出青训培养与人才使用的深层矛盾:
1. 新星闪耀与国字号冷遇 18岁小将杨皓宇连续在超级杯、亚冠两大顶级赛事首发,将徐皓阳等五位现役国脚牢牢按在替补席。这位申花新星却未获U20国家队征召,主帅久尔杰维奇坚持使用从未入选过成年国家队的依木兰、陈泽仕组合,引发外界对国字号选材标准的质疑。
2. 青年才俊遭遇"冰火两重天" U20国脚刘诚宇在对阵韩国、卡塔尔时展现破门能力,回归申花后却坐穿冷板凳。更令人费解的是,申花锋线正面临用人荒,新援米内罗表现低迷,主帅斯卢茨基仍不愿启用这位本土新锐,暴露出外援依赖症与本土球员培养的失衡。
3. 年龄梯队与实战价值倒挂 申花替补席坐着李可、谢鹏飞等现役国脚,但实战中却启用更年轻的杨皓宇担纲主力。这种"跨级用人"现象与U20国家队选人逻辑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俱乐部与国字号在人才评估体系上的割裂。
这些矛盾凸显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结构性难题:当新生代球员在职业赛场证明实力时,如何打通国字号晋升通道?俱乐部在成绩压力下,又该如何平衡外援使用与本土新秀培养?这些问题正成为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关键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