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70岁的冯胜接过朱元璋赐的毒酒,问道:“喝了它,能不能放过我女儿?”

爱吃凉历史 2025-02-21 18:40:10

1395年,70岁的冯胜接过朱元璋赐的毒酒,问道:“喝了它,能不能放过我女儿?”朱元璋盯着他一饮而尽才说:“你不说我还忘了,她们已经死了。” 洪武二十五年,一则噩耗在南京城内传开。皇太子朱标在位二十四年,年仅三十六岁便因病离世。太子朱标的离世,不仅是朱元璋一个人的悲痛,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重大损失。 朱标生前不仅能力出众,更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储君。他与开国功臣们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些开国功臣既是他的老师,也是他未来执掌朝政的重要班底。 然而太子的突然离世,让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十四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储君之位,这个决定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朱允炆年幼,既缺乏威望,也没有自己的势力。更重要的是,他并非朱标的嫡长子,与朱标留下的班底关系并不密切。 洪武二十六年正月,风云突变。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了统领大军的蓝玉,这一决定震惊朝野。蓝玉案牵连极广,超过一万五千人受到株连。 蓝玉的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案。作为朱标的舅舅,蓝玉与太子关系密切,是支持太子的重要力量。他的倒台标志着朱元璋开始清除太子旧部。 同年,朱元璋下令将冯胜召回南京。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此时已是风烛残年。冯胜虽有"免死铁券"在手,但局势已不容乐观。 从蓝玉案开始,朱元璋对功臣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那些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将领,现在都成了潜在的威胁。 朱元璋的考虑很简单:这些开国功臣都是跟随太子多年的老臣,他们对年幼的朱允炆是否会保持忠诚?这个问题让他寝食难安。 清除异己的行动一波接一波。朱元璋以雷霆手段,将那些可能威胁到朱允炆继位的力量一一铲除。整个朝廷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 正统十一年,中原大地烽火四起。元朝统治日渐衰落,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红巾起义。 在这场剧变中,冯氏兄弟走上了不同寻常的道路。冯国用、冯国胜两兄弟在家乡组建团练,一边抵御元军,一边对抗地方盗匪。 四年后,朱元璋的势力开始崛起。冯国胜带领数千人马投靠了朱元璋,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朱元璋对这位新部下十分欣赏,特意将其改名为冯胜,寓意"逢战必胜"。这个新名字不仅是一种期许,更成为了他日后战功的真实写照。 从此,冯胜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身先士卒,每战必亲临前线,在一次次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场经验。 一场场大战让冯胜声名鹊起。在北伐战役中,他率军夺取潼关,这一战略要地的得失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 元朝"关中四将"的东征之路被切断,为徐达夺取燕京创造了有利条件。冯胜的这次胜利,为明军在北方的战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西北战场上,冯胜更是表现出色。他率军出击原州,击败了元朝名将王保保,一举拿下庆阳,使整个陕西落入明军掌控。 但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高邮之战中,冯胜因轻敌大意,导致悍将康泰阵亡。这个教训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下令将冯胜杖责,并命他步行返回战场。这次处罚虽然严厉,但并未影响他继续建功立业。 到了洪武五年,冯胜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高峰。他率领五万大军西征甘肃,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众。 这次远征收获颇丰,俘虏十几万人,缴获牲畜数十万。然而私藏战利品的行为,让他再次受到朱元璋的训斥。 最辉煌的战绩,当属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辽东之战。这次出征,冯胜统帅二十五万大军,麾下名将如云。 这场战役彻底瓦解了元朝在辽东的统治。冯胜不仅生擒了元将纳哈出,还俘获了三十余万人口。 辽东之战本应是冯胜军事生涯的完美收官。但一连串的过失,包括擅自处置俘虏、与常茂发生争执等,让他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解除了他的兵权,命他前往凤阳居住。这意味着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洪武二十八年,七十岁的冯胜迎来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最终以"无罪赐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朱元璋对功臣态度的转变,并非无缘无故。建立帝国需要能征善战的将领,但维护帝国的统治,却要防范这些功臣坐大。 在太子朱标活着的时候,这种矛盾并不突出。朱标是一个极富能力的储君,他能够很好地平衡朝廷各方势力。 但朱标的去世,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新的储君朱允炆年仅十四岁,如何驾驭这些位高权重的功臣成为朱元璋最大的忧虑。 对于冯胜来说,他手中的免死铁券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份曾经代表皇帝信任的信物,在新的政治局势下形同虚设。

0 阅读:407

猜你喜欢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