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有一件事儿我印象特别深刻,仰望U7做了一个传播,说77次弹射起步挑战都保持

小小韭菜长 2025-02-21 12:12:28

去年底有一件事儿我印象特别深刻,仰望U7做了一个传播,说77次弹射起步挑战都保持在3s内,我当时针对这个点开喷,被一群迪粉追着骂了很久。

现在还有人跑来说,你不是说三电机没用么?怎么尊界也用?

我一惯的观点,产品是卖给用户的,所以对于做产品来说,

第一件事儿,想清楚你的产品卖给谁?

第二件事儿,你的目标用户在关注什么?

第三件事儿,怎么用技术去达成产品目标。

而不是反过来,我做出一个新技术,围绕新技术打造一个产品,围绕技术和产品去做传播。

一台5.3m,3吨多的大轿车,老板坐在后排,驾驶位上的年轻司机开着开着,一台SU7 Ultra呲溜一下超过去了。

年轻司机内心一闪,操,你特么的小米也敢崩我?一脚地板油,3s内百公里,斗起来了。

这个场景是面子么?

是脑子有坑!

我们去看尊界的整个呈现:

华为有没有专门去介绍三电机?多少马力,百公里加速度多少?赛道成绩如何?

没有。

华为整个的宣发围绕极致舒适,极致安全,极致智能和个性化去展开。

三电机不重要,三电机帮助下所实现的狭窄工况下大车的灵活性,在特殊工况下的行驶稳定性,极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这是重点。

以及,这个实现里,三电机只是一个小点,一个配角,更重要的是强大感知+智能决策+全域控制。

就相当于一个长跑冠军,会去选择顶级跑鞋,但“我买了一双顶级跑鞋”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得了冠军,然后其中一个点是顶级跑鞋对于支撑和保护的改善。

华为没有过多展开技术细节,而是用了大量的场景化测试来展示体验。

过坑不扬沙,本质是过程中干掉了轮胎和坑沿撞击导致的颠簸感,以及可能导致的爆胎风险。

而这个干掉是通过道路预瞄+主动决策+精准控制实现的预判主动智能实现的。

雪地系列展示的是不利工况下的安全性,包括行驶失控,爬坡失速,爆胎失稳,等等。

从感知系统到决策系统再到实施系统,这是一整套的方案。

感知系统可以用于智驾,可以用于主动安全,还可以用于底盘控制,由此实现用户体验的闭环。

前后车夹击风险的安全逃逸是什么?不就是高速连环追尾的风险解决么?

湿滑局面稳定性控制,前年苏州高架连环撞,就是道路结冰导致的行车失稳。

真实场景展示有足够低的感知门槛和足够高的传播性。

对于长期开车的老司机来说,很多的场景大家其实都碰到过,感受过,也因此很容易共鸣。

这样的场景展示给用户的价值在于,“如果某某次,我的车有这个,是不是就不会有那次事故了”?

而不是所谓的开车浮水,原地跳舞,原地呲溜轮胎之类的,更不是一台行政大轿车去和跑车比加速度。

华为的宣发之所以是业界经典,核心在于,他正在给业界一个模板,这个事儿的正确的路线在哪里。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姑许城外寒心寺 直把苏州唤许州

姑许城外寒心寺 直把苏州唤许州

7
2025-02-22 07:36

无法反驳。华为对产品的包装和定位确实更优秀,更会从客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技术服务于客户的感受,不一定要最好的技术,但是得给客户好的感受,不仅仅是用产品给客户的感受,发布会和品牌给客户的感受也很重要。而比亚迪真的是 技术工 的思维,感觉总是在炫技,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技术炫出来就好了,至于对客户的感受和需求总是考虑不周。

肾如佛。

肾如佛。

2
2025-02-22 08:09

老板会买u7给司机开? 自己乘坐? 老板真会享受😎!

小小韭菜长

小小韭菜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