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固体内核边缘存在热络互动,随时间改变形状】
地球核心是个宽约 2,400 公里的铁镍合金球,但它的边缘可能没想象坚固。一项地震波新研究证据表明,内核外部边界形状过去几十年产生明显结构性变化,科学家认为可能是液态外核拉力使其轻微移动。
地球内核位于我们脚下逾 5,000 公里深处,转速异于地球其他结构,偶尔会加快或放慢旋转速度,几十年前内核旋转速度比外层稍快,最近转速则减缓,甚至此前报告指出内核可能逆向寻转。
根据南加州大学(USC)团队近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期刊的新研究,研究人员还发现地球核心一闪而过的微妙差异:内核表面可能改变形状,几年内某些区域上升下降幅度达 1 公里。
此类变化反映内核边缘可能存在「山脉」与滑坡运动(类似山崩),这些现象对居住在地球表面的我们影响微乎其微,但有助我们更理解地球内部生动景象。
团队分析 1991~2024 年间从南极洲南三明治群岛附近 42 个站点收集的地震波形数据,排除因旋转速率引起的差异后从中发现从未见过的特征,最好解释是内核边缘形状随时间产生变化,且可能由液态外核搅动引起。
简单说,地球内核虽然是颗实心金属球,但表面并没有想象中牢固,而会因地球各层复杂相互作用随时间改变形状,就像地表山脉也会升升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