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余、四不足”理论是怎么回事,是谁创立的?“三有余、四不足”:即“肝常有余,

张邈看健康 2025-02-21 06:42:03

“三有余、四不足”理论是怎么回事,是谁创立的?

“三有余、四不足”:

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

此理论为,明代名医万密斋所创立;此说的是小儿的生理与病理理特点:

万密斋(1499~1582)史称“医圣”,原名万全,号密斋。

生于罗田(今属湖北)大河岸,是我国明代与李时珍齐名的著名医学家,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定为明清时期30位著名的医学家之一。

《幼科发挥》云: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都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小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小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

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

所谓有余不足并非指一般虚实而言,更非“邪气盛而实,精气夺则虚”的病理状态,而是首先以小儿生理特点立论,进一步论证小儿病理特征。

如“肝常有余”在生理上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如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全赖肝主生发之气的旺盛;而病理特点是指小儿感邪之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

万密斋的“脾常不足”理论在生理上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物质需求比成人更迫切,而脾主运化功能尚未健全,为适应不断生长的需要,脾胃须不断完善运化精微的能力;

反映了在病理上则指小儿若饮食不节,寒温失调等易引起脾胃运化失常而致脾胃病。

万密斋的“不足有余”论进一步充实了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征,为指导儿科临床治疗,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

0 阅读:4
张邈看健康

张邈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