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彭德怀的奶奶召集家族开会,宣布要把年仅9岁的彭德怀溺死,家族众人纷纷

历史有小狼 2025-02-20 18:40:35

1907年,彭德怀的奶奶召集家族开会,宣布要把年仅9岁的彭德怀溺死,家族众人纷纷支持,就在众人要把彭德怀押出门时,彭德怀的舅舅赶到了,大声斥责彭家人,从众人手里救下了彭德怀。 1907年的湖南农村,正值清朝末年,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湘潭地区的农民更是雪上加霜,连续几年的干旱导致庄稼欠收,许多农民颗粒无收。当地的地主们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普通百姓连一口饱饭都吃不上。 在湘潭县乌石寨,一个名叫彭民言的农民家庭,正经历着最为艰难的时刻。彭民言曾经是个勤劳能干的茶农,靠着贩运茶叶,一家人虽然不富裕,但总能吃上几顿肉。 然而,彭民言在一次贩茶途中,因为要背运同伴遗体归乡,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卧病在床。 失去了家中主要劳动力的彭家,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彭德怀的母亲周氏身上。周氏不仅要照顾病重的丈夫,还要侍奉公婆,同时还要下地耕种。 1905年,因长期操劳过度,周氏染上痢疾,最终不治身亡。周氏的离世对彭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家中已经入不敷出。 更为不幸的是,年幼的小儿子因为吃不饱饭,最终因营养不良夭折。至此,原本五口之家只剩下祖母、卧病在床的父亲和9岁的彭德怀。 这一年的湘潭,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地里的庄稼全部枯死,连野菜都难觅踪影。彭家更是陷入了绝境,家中不仅断粮,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乌石寨的村民们纷纷外出逃荒,有的去长沙,有的去武汉,四处寻找生路。但是彭家有一个病重的老人和一个卧病在床的中年人,根本无法远行逃荒。 当地的地主刘六十趁机盘剥农民,不仅高利贷盘剥,还囤积粮食抬高价格。许多农户为了活命,不得不典当田地,甚至卖儿鬻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光靠一个9岁的孩子去砍柴、放牛,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债主们天天上门讨债,彭家的境况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1907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彭家祖母召集了族中的长辈们前来议事。这场族会的目的只有一个:商议如何处置9岁的彭德怀。 在当时的湘潭农村,溺死女婴是一种常见的陋习,但溺死男童却极为罕见。然而,彭家的困境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无力继续供养一个只会消耗口粮的孩子。 族中的长辈们陆续抵达彭家的破旧茅屋,纷纷在堂前就座。按照当地的习俗,族中重大事务必须由族中长辈共同商议决定。 族会上,彭家祖母向众人陈述了家中的困境:家中已经断粮三日,债主们天天上门讨债,已经无路可走。面对这样的困境,族中的长辈们开始商议对策。 有族老提出,与其让孩子活活饿死,不如速死痛快。其他族人也纷纷点头附和,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 就在族人准备把彭德怀押出门时,一个意外的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彭德怀的舅舅,也是他的启蒙老师。 舅舅是在早上得知族会召开的消息后,从几十里外的私塾赶来。他一进门就大声质问众人,为何要对一个无辜的孩子下如此毒手。 舅舅向族人们陈述了彭德怀的聪慧好学:这个孩子虽然年仅9岁,但已经能读懂《大学》、《中庸》等典籍。在私塾读书期间,他不仅刻苦用功,还会在上学前去砍柴帮补家用。 更重要的是,舅舅当场表态,愿意继续免费教导彭德怀读书,并承担他部分的生活费用。他认为,这个孩子日后必定有出息,能够光宗耀祖。 面对舅舅的据理力争,族中的长辈们开始动摇。有人提出,既然有人愿意承担孩子的费用,不妨再给他一个机会。 最终,在舅舅的坚持下,族会做出了保留彭德怀性命的决定。 当族人散去后,舅舅立即安排彭德怀重返私塾读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舅舅不仅免除了彭德怀的全部学费,还经常接济彭家一些粮食。这份救命之恩,彭德怀一直铭记在心。 在私塾中,彭德怀开始系统地学习传统典籍。白天,他认真研读《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晚上则在桐油灯下阅读《包公案》等通俗读物。 舅舅的救助不仅挽救了彭德怀的生命,更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通过阅读,彭德怀逐渐认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开始思考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这段求学经历为彭德怀后来从军打下了重要基础。当时私塾教育虽然落后,但基础的识字读写能力,让他在后来的军事生涯中能够自学军事理论和战术知识。 1913年,年仅15岁的彭德怀参加了湘军。他的文化水平在当时的士兵中属于较高的,这让他很快就得到了提拔,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军事知识。 童年的苦难经历,在彭德怀的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幼年丧母,家庭贫困,几乎被溺死的经历,这些都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彭德怀始终保持着对贫苦群众的深切同情。他深知贫苦人家的苦楚,因此在革命工作中特别重视群众利益。

0 阅读:143

猜你喜欢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