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故宫竟然将3千套清朝御林军的铠甲当成员工福利,每套只卖5毛钱,并且提出一个规定,拿到手的铠甲必须拆开,把里面的丝绵取出来,而其用途更是离谱! 2011年在上海的恒源祥博物馆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馆里收到了一件特殊的捐赠品,要说这东西看着像床旧被子,可来头却不小。 这是用清朝乾隆年间御林军铠甲里头的丝绵给做的,捐被子的人叫曹静楼,之前还是故宫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部的副主任。 这事儿一爆出来,大家伙儿立马就炸开了锅,对故宫那些陈年旧事更是好奇,甚至翻出几十年前故宫里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儿。 1973年正值特殊时期,全国上下都处在物资匮乏的困境中,棉花、布匹更是紧俏物资,为了改善当时六百多名职工的福利待遇,故宫领导层也是绞尽脑汁。 思来想去他们竟然把目光瞄准了库房里积压已久的清代铠甲,这批铠甲据说是乾隆五十年制造的御林军军用物资。 外层是结实的牛皮,用铜铆钉加固,内衬填充了上等江南丝绵,保暖效果极佳,特别适合北方寒冷地区的步兵穿着。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故宫领导向相关部门打报告申请后,竟然真的获得了批准,同意把这批铠甲“因院制宜”地处理掉。 于是就有了这“五毛贱卖铠甲”的奇闻,每套铠甲作价五毛钱,每位职工限购五套,当然这“福利”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穿铠甲耍酷,而是为了铠甲里的丝绵。 院方明文规定,职工买到铠甲后,必须拆开,取出丝绵自用,曹静楼当时和妻子都在故宫工作,为了这“福利”,夫妻俩咬咬牙,花了五块钱买回了十套盔甲。 他回忆说这些铠甲非常结实,有人从城楼上往下扔也摔不坏,职工们领回铠甲后,纷纷遵照指示,把铠甲拆了个七零八落。 他们取出丝绵或是做成被子,或是缝制棉衣,解决了冬季保暖的大问题。 御林军是保卫皇帝和皇宫的军队,地位显赫,装备自然也非同一般,这些铠甲不仅具备实用的御寒功能,更是一种身份和荣誉的象征。 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它们的文物身份却被彻底忽视,沦为了解决职工福利的“边角料”,更让人惋惜的是,大多数职工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 曹静楼回忆道,“大部分员工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使用一段时间后,作为旧货又卖给了废品收购站。” 也就是说这些曾经威风凛凛的御林军铠甲,在完成“提供丝绵”的使命后,大部分都被当作废品回收,彻底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让人唏嘘不已。 据资料推测,当年守卫紫禁城的御林军人数众多,铠甲总数可能高达两万套,1973年卖给职工三千套,之前还有一千套划拨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用于拍摄电影。 剩余的大部分铠甲命运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此大规模地处理文物,对故宫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遗产而言,都是一次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五毛铠甲”事件,绝非个例,它折射出的,是那个特殊年代文物保护意识的普遍缺失,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文物价值被严重低估的社会现实。 特殊时期掌握实权的“革委会”,其成员大多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意识。 在“破四旧”“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背景下,文物保护被边缘化,甚至被视为“封资修”的象征而遭到破坏。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物资匮乏是普遍现象,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时代语境下,文物保护经常让位于更迫切的民生需求。 故宫把铠甲卖给职工换取丝绵的行为,虽然现在看来匪夷所思,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或许被认为是“物尽其用”“废物利用”的“创新”举措。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当时社会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普遍认知不足,在那个物资匮乏、精神生活相对单调的年代,人们更关注文物的实用价值。 丝绵可以御寒保暖,解决实际问题,而铠甲本身,在很多人眼里,不过是“旧军装”“老物件”,不具备多少文物价值。 这种社会认知的局限性,也为“五毛铠甲”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背景,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也今非昔比,故宫博物院也早已告别了那个“捉襟见肘”的年代,成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 虽然其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五毛铠甲”事件,依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提醒我们,文物保护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努力。 即使在文物保护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故宫“失窃门”“错字门”“哥窑损坏”等事件的频发,也暴露出在文物管理和保护方面还是有问题。 值得玩味的是,当年被拆成丝绵被的铠甲,如今却以“文物”的身份被捐赠给了博物馆,成为见证这段历史的特殊展品,这或许是一种历史的“黑色幽默”。 有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点击关注解锁更多好的内容,谢谢你的支持! 信源 故宫如此处理 责任人是谁?无可奉告!2011-08-04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故宫曾贱卖3000套清代铠甲 一件5角卖职工当福利 2011-08-13 京华时报
1924年,郭葆昌到故宫前的琉璃厂溜达,见古董店内的老板娘不断给他打眼色,他匆忙
【4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