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连忙阻拦,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1976年,首都北京,一位高大瘦削的老人站在展柜前,仔细凝视着一台绿色的手摇发电机。当他情不自禁地伸手想要触摸这件文物时,值班的工作人员立刻上前阻拦。 "同志,这是一位老红军从江西于都一路背着走过长征的发电机,您不能摸。"面对工作人员的提醒,老人默默收回了手,却怎么也移不开望向发电机的目光。他就是谢宝金,当年正是他,一路背着这台发电机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2年的江西于都,在铁山垅钨矿,谢宝金是一位出了名的能工巧匠。三十四岁的他身高将近一米九,天生神力,能轻松挑起三百斤重的物件。 在矿上,谢宝金不仅干活出色,还经常帮助工友完成一些重体力的工作。他的热心肠和能力很快引起了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毛泽民的注意。 那一年的夏天,毛泽民找到了谢宝金。"老谢,你愿意参加红军吗?"面对这个邀请,谢宝金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入伍后,谢宝金被分配到了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每天,他和战友们一起负责操作手摇发电机,为红军的通信设备供电。 这台发电机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是红军的"耳目"。它能为电台提供电力,让红军部队及时接收重要情报和作战命令。谢宝金很快就掌握了发电机的操作要领。 在情报部的日子里,谢宝金逐渐了解到通信工作对革命战争的重要性。 1934年,形势越发严峻。在红军准备战略转移前,首长找到了谢宝金。"老谢啊,这台发电机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耳朵'和'眼睛',没有它我们就打不了胜仗。"首长的话让谢宝金深感责任重大。 就这样,谢宝金带着这台发电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长征伊始,中革军委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通信设备十分有限。红军仅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发电机,这些设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通信设备,红军专门派出了一支128人的加强连。这支队伍的任务就是确保发电机和发报机的安全,保证红军指挥系统的正常运转。 然而,长征的道路远比想象中更加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飞机的狂轰滥炸,让这支队伍不断减员。 当队伍穿越茫茫草地时,128人的加强连只剩下了3个人。 面对这片危险的草地,谢宝金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就地取材,用草地边的竹子扎成一个简易的竹排。把重达68公斤的发电机放在竹排上,自己在前面拉着前进。 这个方法虽然原始,却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过了草地,等待他们的是连绵的雪山。陡峭的山路只容一人通过,发电机无法依靠多人合力搬运。面对这个难题,谢宝金主动请缨,要求一个人背着发电机爬山。 雪山上的空气稀薄,道路湿滑,68公斤的重量压在肩上,每走一步都像是在挑战极限。但谢宝金坚持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这台发电机不仅仅是一件设备,更承载着整个红军的通信命脉。它要为电台供电,让各支部队能够及时接收上级的指示,了解战场形势的变化。 正是靠着这样的坚持,谢宝金和战友们最终把发电机安全地背到了延安。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央,在一次三万人参加的庆祝大会上,毛主席称赞谢宝金为"长征模范"。 在整个长征期间,这台发电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红军的"耳目",让分散在各地的红军部队能够保持联系,协调行动。 新中国成立后,谢宝金被安排在北京工作。对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老红军来说,在首都工作本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但在1952年,谢宝金主动向组织提出了一个请求:他想回到江西于都老家。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把他安排到当地供销社收购部当收购员。 在供销社,谢宝金一干就是几十年。他每天和普通群众打交道,收购农副产品,为农民服务。这位曾经的"长征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一直坚持到76岁才退休。 有一次,组织安排谢宝金到北京参加一个活动,他带着侄子谢林贵一同前往。在招待所里,谢林贵看到地上铺着柔软的地毯,想到家乡老人睡的是稻草铺就的床。 当时的首长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让人裁了一块地毯,要让谢林贵带回去给老人铺在床上。这个消息传到谢宝金耳中,他立即严厉批评了侄子。 "不能因为我是老红军就搞特殊,更不能拿公家的一点东西。"谢宝金坚决不同意带走这块地毯。 1976年,那次在军事博物馆的重逢,让谢宝金再次见到了自己曾经朝夕相处的老伙伴。那台发电机的外表已经布满铁锈,军绿色的外壳也变得斑驳。 六脚支撑的铁架依然稳固,木质的手摇把手被岁月磨得发亮。这台见证了红军血与火的设备,如今静静地躺在展柜里,讲述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当谢宝金默默离开展柜时,陪同人员告诉了工作人员他的身份。工作人员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立正举手,向这位老战士敬上一个庄重的军礼。 这一刻,两代人的目光在历史的天空中交汇。一个是亲历者,一个是传承者,共同守护着革命的记忆。
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趁没人就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连忙阻
历史有小狼
2025-02-19 18:39:0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