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父亲为了报恩,把19岁女儿嫁到荒漠深处,女儿跑了多次不成,终于认命,不料,30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1985年,农历新年刚过,陕西靖边县一个靠近毛乌素沙漠的小村庄里,19岁的殷玉珍就经历了这样一场“沙暴”,她的人生轨迹,被父亲的决定彻底改变,从此与茫茫黄沙紧紧捆绑。
她原本对婚姻充满憧憬,渴望在城里开始新生活,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远嫁沙漠,出嫁那天,她坐在骡车上,看着越来越荒凉的景象,心里一点点下沉,这与她想象中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草原相去甚远,没有热闹的婚礼,没有期盼的未来,只有无尽的黄沙和一个她几乎不认识的丈夫。
到达白家时,殷玉珍彻底傻眼了,所谓的家,只是一个简陋的地窖房,几根木头支撑着树叶和干草搭建的屋顶,唯一的光源来自一个小小的洞口,连个像样的门都没有,殷玉珍的父亲匆匆留下女儿的行李,简单交代了几句就离开了,他知道自己对不起女儿,却也无力改变,殷玉珍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泪如雨下,这哪里是她梦想中的生活,她才19岁,就要被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吗?
绝望的情绪笼罩着殷玉珍,她曾多次试图逃离,但茫茫沙漠没有方向,她最终还是回到了那个简陋的地窖,她哭闹,她反抗,她无法接受这样的命运,然而,丈夫白万祥的出现,渐渐融化了她心中的坚冰。
白万祥虽然不善言辞,却用行动表达着对妻子的爱,他每天早出晚归,为殷玉珍准备好食物,担心她害怕,无论多晚都会回到地窖,殷玉珍的内心开始动摇,也许,留下并不是最坏的选择。
命运的安排有时让人难以理解,殷玉珍的父亲和白万祥的父亲是多年好友,白家父子逃荒来到毛乌素沙漠,生活困苦,白父一直为儿子的婚事发愁,殷父出于同情和对白万祥的欣赏,酒后许下承诺,将女儿嫁给他,酒醒后,殷父后悔不已,却碍于情面和承诺,最终还是把女儿送进了沙漠,这桩婚事,对双方家庭来说,都充满了无奈和辛酸。
就在殷玉珍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地窖房外墙角顽强生长的小草,给了她一丝希望,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依然有生命在努力生长,她为什么不能呢,她突然明白,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放手一搏,她要改变这片沙漠,把它变成自己的家园,白万祥也坚定地支持妻子的想法,他们决定携手,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创造奇迹。
改变沙漠,谈何容易,殷玉珍卖掉了陪嫁的三条腿的羊,换来了600棵树苗,她和白万祥一起,小心翼翼地将树苗种下,满怀希望地等待它们生根发芽,然而,沙漠的残酷远超他们的想象,风沙肆虐,沙丘移动,第一批树苗几乎全军覆没,殷玉珍心痛不已,但她没有放弃。
为了买树苗,殷玉珍和白万祥想尽办法,殷玉珍回娘家借钱养猪,白万祥四处打零工,他们把所有积蓄都投入到治沙事业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白万祥得知村里有一些被遗弃的树苗,他欣喜若狂,立即和殷玉珍一起,用牛和骡子,一趟一趟地将五万棵树苗运回沙漠,四十天,他们来回奔波,双脚磨破,后背满是伤痕,但他们心中充满希望。
在沙漠中种树,是一场与自然的搏斗,夏季,沙地温度高达六七十度,殷玉珍和白万祥只能凌晨和傍晚工作,躲避酷暑,冬季,凛冽的北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他们用破布裹住头脸,继续在风沙中挥汗如雨,他们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辛苦种下的树苗被风沙连根拔起,挖好的水渠被沙暴掩埋,他们也曾绝望,也曾痛哭,但他们从未放弃。
殷玉珍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独特的种植方法,她先用沙蒿固定流沙,再用羊群踩踏沙地,然后播撒沙生植物的种子,最后才种下树苗,这种“人工模拟飞播”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殷玉珍和白万祥用汗水和毅力,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种下了三十多万棵树,治理了四万多亩沙漠,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绿洲,树木成荫,牛羊成群,各种水果和农作物也在这里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加入他们的治沙队伍,曾经的荒凉沙漠,焕发出勃勃生机。
殷玉珍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国家的表彰,她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防沙治沙十大标兵”等荣誉,甚至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多位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她,肯定了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