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高晓松想拍《林徽因传》,被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警告:“你若是拍我妈和徐志摩有私情,我告到你破产!”高晓松不悦地说:“不拍徐志摩,那还有什么劲!” 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林徽因病逝,享年51岁。她的离世引发了广泛的哀悼,许多生前的朋友和同事纷纷为她送上挽联和悼词。其中,金岳霖的挽联尤为著名,他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作为诗人、建筑师、文化名人的精神气质与人生态度。 林徽因的去世,是中国文化界的巨大损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林徽因积极参与了多个重大文化和建筑项目,她的才华和贡献至今仍为后人传颂,许多人对她的才情和为国家做出的努力感到无限惋惜和追思。 林徽因的葬地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为了她的一处永恒安息之所。八宝山不仅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象征,也是许多革命先烈和国家领导人长眠之地。能够安葬于此,充分体现了林徽因在国家文化和建设领域中的卓越地位及深远影响力。八宝山公墓所在的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历史与文化的记忆,林徽因能够与众多先贤同眠,彰显了她作为文化名人对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 实际上,林徽因参与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工作,成为了这座公墓的重要设计者之一。在当时,八宝山公墓原本是一座明代的护国寺,经过改建后成为了革命烈士和知名人物的安息地。林徽因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公墓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创新性的思路。她根据现代建筑的需求,将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充分考虑了景观和空间的融合,确保了公墓的庄严肃穆和文化内涵。 林徽因的身影,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远去,但她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却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林徽因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诗意,她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一次,高晓松想拍《林徽因传》,被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警告:"你若是拍我妈和徐志摩有私情,我告到你破产!"高晓松不悦地说:"不拍徐志摩,那还有什么劲!" 林徽因是民国知名才女,建筑师,一生传奇而又充满争议。1920年,年仅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旅欧。临行前,林长民特意叮嘱女儿,要借此机会增长见识,体会父亲的思想,扩大眼界,将来回国改良社会。年轻的林徽因满怀憧憬,期待着欧洲之行。
在伦敦,一位名叫徐志摩的诗人走进了林徽因的生命。起初,徐志摩只是慕林长民的才名,常来往切磋。但渐渐地,他被林徽因的魅力所吸引,不可自拔地爱上了这个小他十余岁的女孩。 徐志摩求爱甚切,然而林徽因却难以接受。一方面,她出身大家闺秀,不愿介入已婚男人的感情纠葛。另一方面,她心中早有所属。原来,幼时父亲与梁启超定下婚约,林徽因对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一直有好感。在父亲的帮助下,她委婉地回绝了徐志摩。信中写道,感谢他的情意,但女儿尚不能回应,望勿误解。
对林徽因而言,旅欧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西方古建筑的魅力让她心驰神往,她意识到中国需要一种能经久不朽的建筑理论。于是,在异国他乡,林徽因萌生了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梦想。 1921年秋,林徽因随父回国。徐志摩尚在为离婚事宜焦头烂额,而林徽因已与梁思成开始了恋爱。两人青梅竹马,感情升温迅速。 抗战时期,林徽因一家为躲避战火,辗转于昆明、四川等地。居无定所已令人身心俱疲,更不幸的是,恶劣的居住环境和气候剧变,使得林徽因旧疾复发,在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她只能忍受病痛的折磨。 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卧病在床的林徽因得知,她与丈夫梁思成以及众多学者历经多年心血整理的大量珍贵资料,因天津水灾而付之一炬。得知噩耗的林徽因悲痛欲绝,与梁思成相拥而泣。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对夫妻俩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尽管不幸接踵而至,但林徽因并未就此一蹶不振。在逆境中,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精神,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即便身处战乱,即便身心备受煎熬,她仍然在绘画、写作,用笔墨记录下内心的感悟。 正是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林徽因在建筑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与丈夫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奠定了基础。晚年,她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工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回望林徽因的一生,虽有些争议,但更多的是令人敬佩。在动荡的年代,她以女性的柔韧和才情,在建筑、文学等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当我们再次品读林徽因的作品,感怀她的人生际遇,更能领悟到一种精神:那就是哪怕身处逆境,也要守住内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