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富豪潘祖年弥留之际,他支开其他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十分严肃地对她说:“我对你有2个请求:一是不要改嫁;二是帮我做一件大事,你能答应我吗?”孙媳妇听完后,眼泪水直流,最后重重地点点头。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5年的苏州,秋风萧瑟,潘家老宅内一片沉寂,这座历经明清两朝的大宅院里,一场改变命运的谈话正在进行,垂暮的潘祖年将所有人支开,只留下年仅二十岁的孙媳妇。 这个选择,注定要改变这个年轻女子的一生,也将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座宅院承载着潘家数代人的荣光,自明末以来,潘家便以盐商起家,到了清朝更是人才辈出,尤其以潘祖荫最为显赫。 这位饱读诗书的探花郎不仅官至二品,更是一位饱含热忱的文物收藏家,每当他听闻哪里出现珍贵文物,总会不惜重金购入,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两座青铜大鼎。 第一座大鼎的来历颇为曲折,这尊一米多高的青铜器最初为岐山豪绅宋金鉴所得,其上布满饕餮纹和兽面纹,铭文古朴神秘,岐山县令曾以五百两黄金购得,而后宋金鉴又以六倍价格赎回。 此鼎辗转几经易手,最终由左宗棠得之,而左宗棠感念潘祖荫在其困顿之际的援手,便将这尊珍贵的青铜鼎赠予潘家,潘祖荫初时推辞再三,终究还是收下这件稀世珍宝,并为其取名"大盂鼎"。 另一座大鼎同样来历不凡,当时陕西扶风县任村出土一座圆鼎,高度与大盂鼎相仿,同样饰有饕餮纹,但纹饰布局独特,鼎足造型别致,潘祖荫一见倾心,以六百五十两白银购得,此后与幕僚们一同悉心研究,为其清洗,拓印,考证,将其视若珍宝。 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大克鼎",潘祖荫去世前,将这些珍贵的收藏悉数托付给胞弟潘祖年,四艘大船才将文物运抵苏州,其中仅青铜器和书画典籍便数不胜数,潘祖年自此如护珍珠般守护这些文物,却始终为家族的传承忧心忡忡。 命运弄人,潘家子嗣单薄,潘祖年眼见着自己的儿子们相继离世,不得已将族兄之孙潘承镜过继,然而天不遂人愿,这位继子成婚仅三月便撒手人寂,留下年轻的妻子丁达于孤苦伶仃。 眼见着六旬将至,膝下犹如荒园,这位老人不得不从长计议,经过一段时日的观察,潘祖年看中了这位年轻的寡媳,虽然年纪尚轻,但做事妥帖,心思细腻。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整个家族的重担交付给这个二十岁的女子,包括那两尊价值连城的青铜大鼎,这不仅仅是一份托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它意味着一个年轻女子要放弃个人的幸福,守护一个大家族的荣耀和珍宝,丁达于含泪应承下这份重托,从此改姓潘,成为潘家的女家主,肩负起守护国宝的重任。 1937年,战火烧到了江南,潘达于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国宝若继续摆放在府中,迟早会引来觊觎,她开始秘密筹划保护方案。 她深知这两座青铜大鼎各重数百斤,搬运和保存都需要极其谨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她带领几个信得过的下人,小心翼翼地将两座大鼎装入木箱,又将其他珍贵文物分类封存。 潘家老宅的后院有一处僻静所在,她安排下人在这里挖了一个地窖,待地窖完工,她将装有文物的木箱依次放入,最上面覆盖了一层瓦砾,又在地面上种上几棵花草,任谁也看不出这里曾经动过土,这个决定果然救了这批国宝。 当日军占领苏州后,多次到潘家搜查,却始终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战争结束后,潘达于举家迁往上海,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二十岁的少妇,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了她的眉角,生活虽然清贫,有时甚至一日不知两餐,但她始终坚守着当年的诺言,没有动过变卖文物的念头。 1951年,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潘达于觉得,是时候完成自己的使命了,七月的一天,她写了一封信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表达了捐献文物的意愿。 当工作人员来到苏州老宅,揭开尘封多年的地窖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两座青铜大鼎完好无损,加上其他文物共计四百余件,几乎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面对政府颁发的两千元奖金,潘达于婉言谢绝,只领受了一张奖状,她将这张奖状郑重地裱起来挂在墙上,一挂就是五十年,在她看来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奖状,而是对她守护国宝二十六年的最好见证。 2007年,潘达于在上海的寓所内安详离世,享年102岁,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嘴角还挂着淡淡的微笑,或许在她看来,自己不仅完成了对潘祖年的承诺,更是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信息来源:阅读2018-04-27——《潘达于与大盂鼎,大克鼎》
1925年,苏州富豪潘祖年弥留之际,他支开其他人,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十分严肃
如梦菲记
2025-02-19 11:24:29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