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荷兰人以侵犯专利为由,将振华港机告上国际法庭,谁知,年过花甲的管彤贤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竟让对方哑口无言…… 1995年,荷兰Duckwise公司与中国振华港机的专利诉讼案正在审理。 坐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中国人——管彤贤。 荷兰方面的律师一时语塞,法官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管彤贤的这个比喻简单易懂,却直指问题的本质:技术创新并非简单的抄袭,而是在共同原理基础上的优化改进。 这个朴实的比喻不仅体现了东方智慧,更展现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的自信。 随后的庭审中,振华港机的技术团队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其运输船的改造采用了独特的技术方案,与荷兰公司的专利存在本质区别。 最终,这场持续数月的专利诉讼以振华港机的胜利告终。 1980年代末,在交通部门工作的管彤贤正值59岁,到了即将退休的年纪。按照常理,这个年龄的人都在盘算着如何安度晚年,但管彤贤却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向同事们宣布要辞职创业。 “你都快退休了,为什么还折腾?”同事的疑问、家人的劝阻纷至沓来。在那个年代,辞职创业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他已经59岁。但管彤贤心里很清楚,他不能再等了。 早在几年前,他就注意到国内港口的机械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三菱重工、日立、现代重工等外国品牌垄断了市场。 一次出差,他在港口看到一台崭新的进口桥吊,得知它的价格足以抵得上一整座小型工厂时,心里五味杂陈。他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不能造自己的港机? 1992年,振华港机在简陋的厂房里诞生了。初创团队只有几十人,资金仅50万美元,在动辄上千万美元的港机行业里简直是杯水车薪。 更严峻的是,团队几乎没有港机制造经验,有些技术人员甚至连图纸都看不懂。白天,他们在车间拆解旧设备,研究构造;晚上,便挑灯夜战啃技术资料,反复演算和试验。 为了攻克难题,管彤贤带着团队连续几个月加班到深夜,有人坚持不住离开了,但核心成员仍旧咬牙前行。 1994年,振华港机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自主生产的港机。它的价格比进口产品更低,但市场并不买账,外界质疑国产设备的质量,甚至有人断言它撑不过几年。 就在振华港机陷入信任危机之际,一个来自美国的大订单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然而,这个订单有个严苛要求:整机运输。传统的拆卸运输成本高昂,国际运输公司开出的报价几乎让振华港机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管彤贤带领团队尝试改造运输船,经过数月研究,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让港机整体运输上船,从而大幅降低费用。这一创新让振华港机成功交付美国订单,并在国际市场打响了名号。 振华港机加紧拓展海外市场时,荷兰某公司指控他们侵犯了专利权,要求支付巨额赔偿。 这场官司一旦败诉,不仅会让企业陷入经济危机,更可能让国产港机的国际信誉受损。幸好,这场官司振华港机赢得了胜利,不仅捍卫了自身的利益和荣誉,也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港机制造的实力。 胜诉后,振华港机进入发展快车道,尤其在北美市场站稳了脚跟。加拿大成为其重要客户之一,订单量大幅增加。 2006年,为了感谢加拿大在企业初创阶段的支持,振华港机特别赠送了一台早期生产的港机,以纪念双方多年的合作。 这台设备,承载的不仅是商业合作的回忆,更是中国港机行业崛起的见证。 如今的振华港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港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从生产到运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在业内独树一帜。 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管彤贤和他的团队近十年的坚持与付出,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1995年,荷兰人以侵犯专利为由,将振华港机告上国际法庭,谁知,年过花甲的管彤贤
时光旅人记
2025-02-18 17:17: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