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郭焕章见到丈夫王复生遗体的时候,几乎要昏厥过去:王复生的尸体已经腐烂生蛆发臭,而且胸骨、肘骨、肋骨、腿骨全都被日寇给打断了,抬起来就像是一包破麻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8月,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来,革命烈士王复生惨遭日寇杀害,当他的妻子郭焕章女士赶到日军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时,面对的却是一具不堪入目的遗体,那一刻,悲痛欲绝的郭焕章几乎要昏厥过去,谁能想到,年仅40岁的王复生,就这样以最残酷的方式离开了人世。 早在两个月前,王复生就已被日军逮捕,这位云南籍的共产党员,自北大毕业后便投身革命,他远赴东北,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地从事地下工作,利用《黑龙江民报》社长的身份为掩护,搜集情报,配合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斗争。 然而1936年6月的一次大搜捕中,王复生终究还是落入敌手,狰狞的日寇对待俘虏从来毫不留情,他们妄图从王复生口中得知共产党组织和抗日部队的情报。 在一个多月里,王复生遭受了18次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日军使出各种酷刑:灌凉水、上大挂、夹手指……他们打断了王复生的胸骨、肘骨、肋骨和腿骨,但无论敌人如何逼供,这位坚贞的共产党员始终守口如瓶。 当郭焕章跌跌撞撞地赶到丈夫遗体前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难以承受,曾经意气风发的王复生,此刻却冰冷地躺在简陋的棺材里,由于长时间无人收殓,遗体已经开始腐烂、生蛆,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 更让人心碎的是,王复生全身的骨头几乎尽数被打断,当人们将他的遗体从棺材中抬起时,就像拎起一只破旧的麻袋,软塌塌地毫无支撑,面对如此惨烈的景象,郭焕章悲痛欲绝。 她和现场的群众一起,含泪控诉日寇的滔天罪行,人们不禁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信念,才能让王复生在敌人的淫威下宁死不屈?又是什么样的精神,才能激励他为革命事业慷慨赴死? 其实,早在10多年前,年轻的王复生已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革命,从投身五四运动,到追随李大钊研习马克思主义,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复生选择了一条荆棘密布却又光荣的道路。 他深知,只有推翻三座大山,中华民族才能获得解放,只有实现共产主义,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正是凭着这份信念,他才能视死如归,即便遭受非人的虐待仍然岿然不动。 王复生用自己的鲜血、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他的悲惨遭遇犹如一记警钟,唤醒了更多的人们团结抗日、驱逐侵略者的决心,悲愤的人群自发地集结在王复生的遗体前,举起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 郭焕章妻子强忍悲痛,决定带着王复生的骨灰返回云南老家,千里迢迢,跋涉数月,他们终于回到久别的故乡,然而丈夫的骨灰盒,竟是郭焕章带给家人的唯一"礼物"。 消息传来,王家三兄弟的母亲一夜间白了头,早在几年前,小儿子王馨廷因学生运动被捕,惨遭毒打后伤重不治,年仅16岁,如今大儿子王复生惨死东北,二儿子王德三也身陷囹圄。 王复生的大女儿王智中,出生才8个月就永远地失去了父亲,小女儿更是从未见过爸爸的面容,郭焕章含辛茹苦地将孩子们抚养成人,虽然生活清苦,她却时常用王复生的事迹教育孩子们,要像父亲一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王复生虽然离去,但他的精神却永存,东北抗联的将士们继承了他的遗志,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如今当我们回顾往昔,王复生等革命先烈的事迹依然催人泪下,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缅怀英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继承他们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让我们铭记王复生的名字,铭记那段峥嵘岁月,但愿英雄们长眠于九泉之下,在天之灵能够看到,他们用鲜血染就的革命事业,必将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信息来源:《中国现代史》188-206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过渡
1936年8月,郭焕章见到丈夫王复生遗体的时候,几乎要昏厥过去:王复生的尸体已经
如梦菲记
2025-02-18 12:24:29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