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二团的战士刘厥兰在炸日军碉堡的时候,不小心将炸药包放偏,安在了围墙上,正在他大叫不好的时候,却万万没想到之后的结果出人意料,这是怎么回事? 那是在1941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也是最艰难的时候。在山东这块充满热血的土地上,数不清的英雄儿女挺身而出,跟侵略者干到底。老话常说:“乱世才能出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这些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刘厥兰,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战士,但他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让他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刘厥兰,出身贫寒,1937年就加入了八路军,成了山东纵队二团的一员。在这里,他碰到了自己的好战友也是好师傅——团长王凤麟。两人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感情越来越深,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一起完成了好多艰巨的任务。到了1941年2月,王凤麟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要拔掉徐家楼的日军据点。这据点里有个硬骨头——坚固的碉堡,是敌人的指挥中心,也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计划了好久,他们决定在晚上突袭。刘厥兰主动站了出来,拿着特制的大炸药包,准备炸掉碉堡。可晚上太黑了,刘厥兰一不小心,把炸药包放在了碉堡旁边的围墙上。正准备撤呢,突然,一个日本兵发现了不对劲,双方立刻就交上了火。乱哄哄之中,炸药包炸了,虽然没直接炸掉碉堡,但效果却出乎意料。
抗战中,八路军营长让战士们反冲锋,不料冲到半山,营长却让他们赶紧把日军尸体背上山
【4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