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小战士潘天炎因为拉肚子,去附近的草丛里上了趟厕所。回来后,他却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然而,就在这时,美军发起了冲锋。 1951年,志愿军在利川附近的鼎盖山展开了防守作战。 美军发起了对阵地的猛烈攻击。 尽管美军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明显优势,但志愿军战士屡次成功击退敌人。 在这场战斗中,18岁的潘天炎十分出色。 潘天炎出生在湖北省枝江市码头村。 他的父母在苦难中维持着生计,甚至没有余力为新生的潘天炎提供关怀。 对于潘父而言,眼看着这个刚出生的儿子,他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 1932年后,十岁时,潘天炎就目睹了家庭的剧变。 1942年,潘父被日军抓去做劳工,最后在重病中离世。 潘母也不久后去世。 年仅十岁的潘天炎,失去了所有亲人,他孤独地与祖父母相依为命。 十七岁那年,刚刚失去父母不久,他被国民政府强行征兵。 然而,潘天炎所在的部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新整编。 潘天炎早已对解放军充满了向往,因为他知道这支队伍真正关心百姓。 潘天炎随部队奔赴朝鲜。 然而,当他到达前线时,却被上级指派留在后方基地。 这一决定让潘天炎颇为失落,他渴望站上前线。 指导员的决定是因为他年轻,未曾经历过真正的战场洗礼。 但潘天炎并未放弃,他多次向上级请战。 最终,潘天炎被允许加入前线。 他所在的38军112师334团的6连,负责防守鼎盖山的256.4高地。 经过数小时的炮火轰炸,美军终于决定发动地面进攻。 潘天炎和他的战友们顽强抵抗。 美军的进攻一波接一波,潘天炎所在的阵地几乎被敌人的炮弹覆盖。 当敌人再次向阵地发起进攻时,潘天炎将6颗手榴弹绑在一起,埋在阵地前的工事附近,并巧妙地用铁丝将引线连接。 当敌人毫无防备地接近时,潘天炎果断拉响引线,成功将美军兵员炸退。 就在他准备转移至主阵地时,突然感觉肚子剧烈不适。 潘天炎依然保持镇定,在阵地旁找了个隐蔽角落解决生理需求。 解决完后,他迅速回到阵地,发现敌人再次发起进攻。 面对这种情况,潘天炎决定用自己仅剩的手榴弹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潘天炎坚信,敌人并不知晓阵地上的志愿军人数,只要自己坚持住,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他迅速检查了剩余的弹药,仅剩一颗子弹和几颗手榴弹。 他知道,美军很可能会在没有完全清除阵地后,再次发动炮火打击。 潘天炎先是躲进工事。 他没有等到炮火,而是发现6名美军士兵悄悄爬上了阵地。 这6名敌人显然是为了俘虏“活口”而悄悄接近。 潘天炎立刻从掩体中跳出,绕到敌人背后,向敌军投掷了两颗手榴弹。 此时,潘天炎知道,美军一定会再次发起猛烈的炮火攻击。 敌人扑上来时,他一颗接一颗地投掷手榴弹。 潘天炎逐渐意识到阵地上只有他一人。 他不断转移位置,使用手榴弹和卡宾枪,顽强抵抗敌人进攻。 几番激战后,美军发现他是唯一的防守者,于是企图将他抓获。 潘天炎依旧冷静应对,在他即将弹尽粮绝之际,第三十八军的增援赶到,潘天炎得以得救,并继续与战友们一起,成功抵挡了美军的多次进攻。 美军的进攻被彻底击退。 与此同时,334团的其他战士们也展现出了无畏的战斗精神。 谢光毕等战士在天德峰和513.3高地的防守中,成功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谢光毕在阵地上不畏炮火,誓死守住阵地,直至最后负伤倒下。 潘天炎的英雄事迹得到了朝鲜政府和中国志愿军司令部的高度评价,朝鲜政府授予他军功勋章,而志愿军司令部则授予他“青年英雄”的荣誉称号。 1953年,他有幸亲自见到了伟人毛泽东。 为了纪念他的英雄事迹,潘天炎的家乡还将农村合作社改名为“天炎社”。 然而,潘天炎因战斗中受伤,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年仅41岁便离世。 1973年,他在宜昌辞世。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英雄,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青年英雄潘天炎”的字样。 参考文献:[1]秦红雨,杨志远.继承、发展与展望:抗美援朝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塑造研究[J].电影文学,2024(11):99-103
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小战士潘天炎因为拉肚子,去附近的草丛里上了趟厕所。回
寒霜冷月清影
2025-02-17 17:29:31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