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年,邺城之战大唐惨败,郭子仪被贬,李嗣业战死,史思明10万大军直逼京畿长安。然而,心惊胆战的唐肃宗,在改任李光弼为兵马大元帅时,李光弼却拒绝了:“臣斗胆请陛下派亲王为主帅,臣领副帅,以死报国家之患……” 安禄山的叛军刚刚起事时,唐朝的反应相对迟缓。 叛军初期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直接攻击唐朝的心脏地带。 短短几个月内,安禄山便占领了唐朝的洛阳和长安,并且迅速摧毁了潼关防线。 然而,叛军并没有能够迅速巩固战果。 唐肃宗继位后,战局有所好转,唐朝逐渐恢复了部分战斗力。 尽管如此,唐至德二年,当年,安禄山在宫廷政变中被杀。 安庆绪继承了安禄山的地位,但其指挥能力远逊色于前任。 他率领残军向北撤退,最终在邺城聚集力量。 邺城的地理位置对叛军非常重要,地处漳河流域,交通便利,且与唐朝的防线相比,位置相对安全。 安庆绪自叛乱初期便通过杀父上位,但始终无法获得完全的权威。 连年战斗的失败,逐渐暴露出他的弱点。 唐军接连收复了关中和河南等地,气势如虹。 然而,唐朝的肃宗李亨在战争临近结束之际,决定召回自己最为倚重的太子李豫。 其次,李亨信任的一位太监,鱼朝恩,负责沟通各路军队。 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太监,无疑加剧了唐军内部的矛盾。 更为严重的是,唐军并未设立统一指挥官。 面对敌军安庆绪和史思明的联手,唐军的20万大军分为9路进攻,各部队之间缺乏协作。 尽管唐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由于指挥不统一。 当唐军的大军齐集时,安庆绪和史思明的联军虽然人数相当,但他们的战斗意志显然强于唐军。 史思明在外围不断进行骚扰,尤其是利用唐军的后勤薄弱环节。 与此同时,唐军虽然在战术上选择了围城,但由于内部的指挥分裂,唐军未能有效施加压力。 史思明见状后,他指挥部队进行小规模的夜袭,骚扰唐军的后方。 虽然在一次激战中,唐军大将李嗣业在郊外与叛军激烈交战并不幸负伤,唐军将领虽然面临困境,但他们仍旧坚持围困邺城,试图等待叛军粮草枯竭。 在安史之乱的关键时刻,史思明决定带领五万精锐兵力向邺城进军。 此时,唐军的战线虽然紧绷,但并没有足够的警惕性,尤其是对史思明的动态缺乏监视。 史思明在魏州的驻扎引起了李光弼的警觉,他曾提出要派兵监视史思明,但郭子仪对此持反对意见。 于是,这一建议未能付诸实施。 而史思明南下途中,恰好与季广琛的部队相遇,经过一番激烈的冲突,季广琛部惨遭失败。 叛军不仅摧毁了防堰设施,还烧毁了大量粮草和运输物资。 唐军不得不重新调整阵形,放下对邺城的围攻,转而南撤与叛军展开对决。 郭子仪与李光弼分别在万金驿和韩陵部署兵力,两方虽然相隔不远,却未能协同作战。 史思明的部队则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进行全面进攻。 李光弼、王思礼等唐军将领与叛军展开了激烈对抗。 在这场混战中,唐军的一位重要将领鲁炅不幸阵亡。 接着,郭子仪派遣回纥骑兵进行支援。 然而,这支曾经屡次击败叛军的精锐部队,竟意外地溃败。 回纥部队的失败背后,还涉及到内部的政治斗争。 回纥可汗的长子叶护太子曾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回纥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被杀害。 在战局混乱之际,郭子仪和李光弼虽然掌握不同的兵力,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 更糟的是,唐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猜疑加剧,仆固怀恩将监军吴思礼射杀,使得郭子仪对他的忠诚产生怀疑。 战场上,突如其来的沙尘暴给战局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判断出叛军可能在包围自己,遂做出了撤退的决定。 虽然唐军未在战斗中遭遇大规模的兵力损失,但他们遗弃了大量物资和战具。 尤其是在邺城周围的民夫,他们本是唐军从全国各地征召来帮助运输粮草和修理器械的人员,这些民夫在唐军撤退后被叛军接管。 参考文献:[1]乔丽芳.文旅融合视域下邺城佛造像艺术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22):102-106
759年,邺城之战大唐惨败,郭子仪被贬,李嗣业战死,史思明10万大军直逼京畿长安
岁月浅酌绘心绮
2025-02-17 17:21:34
0
阅读: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