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年,我可算活捉你了!”1998年,张万年一行人受邀访美时,一个身影突然一把抱住了张万年,这下可把安保人员给吓坏了。 1998年9月,张万年率领中国首个军事访问团抵达美国陆军基地。这次访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军事外交访问,美方对此高度重视,做了周密的安排。 基地内的气氛庄重而热烈,美军官兵列队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就在张万年一行人走向基地大楼时,一个意外的场景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一位身材魁梧的美军将领突然从人群中冲出,快步向张万年奔来。在场的安保人员瞬间紧张起来,有的甚至本能地将手放在了腰间。 这位美军将领是沙利,他一把抱住了张万年,激动地说:"我今天终于抓到你了!在越南战场上,我是个侦察兵,一直没能抓到你,今天我总算把你活捉了!" 这句话让紧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原来,在30年前的越南战场上,他们曾是对手,如今却成为了握手言欢的朋友。 1968年的越南战争正处于激烈阶段。当时,张万年作为中国派往越南的军事顾问,参与指导溪山战役的作战部署。 美军得知中国军事顾问的存在后,派出了多支侦察小队追踪、搜寻这位神秘的中国军事顾问。年轻的沙利就是其中一名侦察兵,他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并抓获张万年。 在9号公路地区,沙利曾经与张万年有过最近距离的遭遇。那一次,当沙利发现张万年的身影时,他带领小队试图悄悄靠近。 然而,经验丰富的张万年早已察觉到危险。在沙利的小队还未完全展开行动时,张万年就已经采取了有效的规避措施。 1998年的这次访美,标志着中美军事关系的重大突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军事访问团,张万年一行的每一个行程都备受瞩目。 白宫方面对这次访问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克林顿总统破例接见了张万年,这在当时的外交礼仪中是极为罕见的。 在五角大楼的会谈中,张万年与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就双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双方就军事交流、地区安全等议题交换了意见,为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会谈中,张万年明确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立场。他强调中国始终坚持不侵略他国的原则,这一立场在中国发展壮大后也不会改变。 科恩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美方愿意与中国共同努力,消除过去的误解。这次坦诚的对话,为两国军事关系的良性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访问团的一个重要行程是参观西点军校。当张万年一行抵达时,西点军校的学员们已经列队等候。 西点军校校长亲自到停车处迎接,他对张万年表示了由衷的敬意。校长说,美国军队正在学习中国军队爱护士兵的优良传统。 对此,张万年回应说,爱兵是带兵打仗的根本。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军事真理,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军队都应该遵循。 在与西点军校学员交流时,一位学员问到了优秀军人应具备的品质。张万年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对祖国忠诚和勇敢是军人最重要的两种品质。 这个答案引起了在场学员的共鸣。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军人,这两种品质都是军人精神的核心所在。 访问团还来到了美军陆军基地,参观了先进的军事装备。在布兰德利战车前,美方邀请张万年进行实弹射击演示。 张万年登上战车后,展示了精湛的军事技能。他连续两次精准命中目标,赢得了美军官兵的阵阵喝彩。 在临别时,沙利将军紧握着张万年的手说:"希望我们两国的军人永远不要在战场上相见。"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军人对和平最朴实的期待。 从越战结束到1998年,中美两国的军事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次访问打开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局面,为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张万年在美期间多次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这不仅是对美方的承诺,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宣示。 美方对这次访问的重视程度超出预期。从克林顿总统的破例接见,到军事基地的全方位开放,都显示出美国推进两国军事关系的诚意。 在西点军校的交流中,美方表达了向中国军队学习的愿望。这种开放和谦虚的态度,体现了军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三十年前,张万年作为军事顾问在越南战场上运筹帷幄。三十年后,他以和平使者的身份访问美国,这种身份的转变本身就是和平的最好注脚。 从对抗到对话,从敌对到友好,这种转变来之不易。两国军人都深知战争的残酷,因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在布兰德利战车上的射击展示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场景。这次不是在战场上的对抗,而是在和平时期的技术交流。 沙利将军的那句"永远不要在战场相见",道出了所有军人的共同心声。正是经历过战争的人,最懂得和平的可贵。 这次访问不仅推动了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更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军事交流成为了促进国际理解的重要渠道。
“张万年,我可算活捉你了!”1998年,张万年一行人受邀访美时,一个身影突然一把
文山聊武器
2025-02-16 22:53:14
0
阅读: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