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

文山聊武器 2025-02-16 22:53:13

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在唐朝统治的版图中,安南都护府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地处中国南端,与林邑、真腊等国接壤,是大唐帝国在南方的重要军事和政治据点。 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海上航线的必经之地,更是大唐控制南海贸易的关键节点。从贞观年间设置都护府开始,这片土地就成为了大唐朝廷最为看重的边疆之一。 然而,开元十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让这个重要的边陲要地陷入了动荡。当地的民族首领梅玄成率众起义,自称"黑帝",一呼百应。 短短数月时间内,梅玄成就控制了三十二州的广大区域,麾下聚集了多达四十万的兵马。这支力量之所以能迅速壮大,与当地复杂的民族关系密不可分。 梅玄成善于外交,他很快就联合了周边的林邑、真腊等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反唐联盟。在这种优势下,叛军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安南都护府的治所。 这一消息传到长安,让朝廷上下震惊不已。安南都护府的沦陷,意味着大唐在南方的统治基础已经动摇。 然而,当唐玄宗在朝堂上询问谁愿意出征平叛时,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他们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安南地区与中原相距数千里,中间还横亘着五岭山脉。 要派遣大军南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难以逾越的五岭之险。这里山高路险,地形复杂,大军通过不仅耗时,还极易遭遇伏击。 更令将领们头疼的是安南的气候条件。那里终年潮湿闷热,瘴气弥漫,中原士兵根本不适应这样的环境。 此外,军需补给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从长安到安南的漫长补给线,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要冒着补给线被切断的风险。 正当满朝上下为这场叛乱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内侍省的太监杨思勖。 杨思勖主动请缨平定安南叛乱的消息,在朝廷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位来自内侍省的太监,此前就因为平定太子李重俊叛乱立下大功,被破格提拔为三品右监门卫将军。 在唐朝的历史上,太监能够位居高官并非罕见,但像杨思勖这样真正靠军功上位的却寥寥无几。他在平定李重俊叛乱时,曾经一刀斩杀敌将野乎利,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武勇。 杨思勖的成长经历也颇为特别。他原本姓石,从小被一位姓杨的太监收养,随后改姓杨。不同于其他体弱的太监,杨思勖天生膂力过人。 在政治上,杨思勖先是得到韦皇后的信任,后又及时投靠李隆基,成为了与高力士齐名的唐玄宗亲信。 面对安南的叛乱,杨思勖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案。他表示不需要从中原带走一兵一卒,只要允许他在岭南一带募兵即可。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唐玄宗的支持。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岭南士兵不仅熟悉当地的气候和地形,还能避免长途跋涉的困扰。 更重要的是,岭南地区的军队对安南的风土人情也较为了解。这支军队在作战时不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折损战力。 杨思勖的募兵计划执行得十分顺利。在短时间内,他就在岭南一带招募了十万精锐士兵。这支队伍虽然是临时组建的,但在他的调教下很快就形成了战斗力。 在行军路线的选择上,杨思勖也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他选择了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开辟的伏波故道作为进军路线。 伏波故道虽然年久失修,但仍是进入安南最为便捷的通道。这条路线避开了主要的险要关隘,可以让军队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目的地。 在整个备战过程中,杨思勖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军事素养。他不仅要训练新兵,还要筹措军需,安排后勤。 作为一个太监统帅,杨思勖面临的挑战远比普通将领要大。但他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威信,成功地掌控了这支临时组建的军队。 这支队伍虽然人数只有叛军的四分之一,但士气高昂,训练有素。他们即将在杨思勖的带领下,开始这场足以改变安南历史的战役。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军事行动不仅关系到平叛的成败,更关系到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威信。作为统帅,杨思勖深知这一点。 杨思勖率领的十万岭南军沿着伏波故道快速推进,出其不意地杀到了安南都护府境内。这支军队的突然出现,打了自称"黑帝"的梅玄成一个措手不及。 叛军虽有四十万之众,但大多是临时召集的农民,战斗力参差不齐。相比之下,杨思勖的岭南军虽然人数较少,但每一个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 在决战中,杨思勖采取了迅速突击的战术。他率领精锐部队直取叛军主力,不给对方重新组织和部署的机会。 战斗的结果出人意料地快,梅玄成的大军在唐军的猛烈进攻下很快就土崩瓦解。最终,这位"黑帝"被生擒,其部下也大多投降。 这场胜利之后,杨思勖又接连在五溪、邕州、泷州等地平定叛乱。他的每一次出征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取得胜利。 在军事上的连续胜利,使得杨思勖的地位不断提升。开元十三年,他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打破了唐太宗规定宦官不得超过三品的祖制。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