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燃气集团的"收费乌龙"事件再次扯下民生服务的遮羞布。从4月被曝多收燃气费到如今整改"烂尾",这场民生闹剧活脱脱演绎了"整改-反弹-再整改"的官僚式循环。抄表员队伍不足就搞"盲盒式估抄",系统漏洞频出却让市民买单,这种"头痛医头"的整改套路,像极了在漏水的管道上不停打补丁。
耐人寻味的是,从通报到追责始终在系统内部闭环运转。督导专班入驻雷厉风行,但公众更关心的是:多收的钱能否颗粒归仓?问责名单何时阳光公示?当民生服务沦为技术故障的挡箭牌,暴露的不仅是系统漏洞,更是企业对民生痛感的迟钝。毕竟,在数字化时代还拿"抄表力量不足"当借口,这波操作实在不够"智能"。
该事件给所有公用事业企业敲响警钟:与其在曝光后慌忙甩锅,不如在日常就把服务精度调校到"毫米级"。毕竟,老百姓家的燃气表,量的是温暖,更是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