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竺可桢考上中学,和胡适是同学,有一天,胡适当众挖苦竺可桢,“小矮子,

倚楼听风话桑麻 2025-02-15 18:09:06

1905年,竺可桢考上中学,和胡适是同学,有一天,胡适当众挖苦竺可桢,“小矮子,我看你活不过20岁。”没想到,竺可桢22岁又遇到胡适,胡适还嘴硬,“你活不过60岁,你要是活过60岁,我在你寿宴上给你磕三个响头。” 1905年的春天,澄衷学堂的教室里,一群学生正在休息。十四岁的胡适看着身材瘦小的竺可桢,当众说道:"像你这样弱不禁风,我看你活不过二十岁。" 这句话回荡在教室里,竺可桢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地低下了头。这一年,竺可桢十五岁,考入澄衷学堂,开启了他不平凡的求学之路。 在这之前,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上虞东关镇的一个商贩家庭。他的父亲竺嘉祥经营着一家小米行,虽然生意不算大,却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竺嘉祥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在竺可桢五岁时就倾其所有聘请了当地有名的教师章景臣,为儿子进行一对一的启蒙教育。章景臣是当地颇有声望的学者,他的教导为竺可桢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天清晨,年幼的竺可桢都要早早起床,在昏暗的油灯下背诵课文。父亲的小米行赚来的钱,大部分都投在了竺可桢的教育上。 被胡适讥讽后,竺可桢开始暗下决心改变自己。他每天坚持晨跑锻炼,风雨无阻。白天认真听讲,晚上挑灯夜读,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10年8月的一天,在驶往美国的轮船甲板上,竺可桢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人。那个曾经说他活不过二十岁的同窗胡适,正站在甲板上看着大海。 两年不见,胡适看到竺可桢还活着,显得有些意外。他打量着竺可桢,又说出了新的预言:"你虽然活过了二十岁,但我看你也活不过花甲之年。" 这一次,竺可桢没有沉默。他向胡适提出了一个赌约:"如果我能活过六十岁,你就在我的寿宴上磕三个响头。" 这场赌约成为了两位日后在中国学术界都留下重要印记的学者之间的一段佳话。竺可桢和胡适虽然同船赴美,但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求学方向。 在美国,竺可桢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学习,主攻地理和气象学。他的研究方向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预测密切相关,这也为他日后在中国气象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基础。 1915年,竺可桢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又转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在哈佛期间,他专注于气象学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国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 就在竺可桢专心学术研究的时候,他的人生迎来了另一个重要转折。1919年,通过他二姐张默君的介绍,竺可桢认识了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张侠魂。 张侠魂是一位非常特别的女性,她不仅精通文学,还敢于挑战当时的社会束缚。在那个年代,她就曾经乘坐飞机体验飞行,被媒体称为"中国首位女飞行员"。 竺可桢回国后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当年胡适的预言。他在中国创建了第一个地学系,开创了中国现代气象研究的新纪元。 1928年,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气象台。这个气象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气象研究开始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1936年,竺可桢接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在他的带领下,浙江大学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发展时期。即使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依然带领浙大师生辗转贵州,保持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延续。 这十三年的浙大校长生涯,竺可桢为中国高等教育树立了新的标杆。他重视科研,培养人才,使浙江大学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 1949年,面对国民党的多次邀请,竺可桢毅然选择留在大陆。这个决定让他能够继续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1950年,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始致力于物候学研究。他深入研究中国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64年,他发表了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这篇论文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学术研究之外,竺可桢还保持着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写日记。从1936年开始,他坚持记录每一天的天气变化和生活点滴,这些日记总计达到了800多万字。 这些日记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生活轨迹,更记载了中国近代气象学发展的重要历程。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对祖国发展的关注。 1974年2月6日,已经84岁高龄的竺可桢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篇日记,记录着当天的天气状况。第二天凌晨,这位中国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永远离开了人世。 他的一生不仅超越了当年"活不过六十岁"的质疑,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那个曾经说要在他六十岁时磕头的胡适,已经在1962年离世。 竺可桢用他84年的人生,谱写了一曲科学报国的华彩乐章。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0 阅读:153

猜你喜欢

倚楼听风话桑麻

倚楼听风话桑麻

倚楼听风话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