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服毒自尽的隆美尔将军,当时的他因为被希特勒所猜忌,为保全家人免受牵连

静守岁月常 2025-02-15 18:09:04

1944年,服毒自尽的隆美尔将军,当时的他因为被希特勒所猜忌,为保全家人免受牵连,迫不得已服下了毒药,他死后希特勒授意媒体外宣称隆美尔是自然死亡,还为他举办国葬以掩人耳目。 1944年10月18日,希特勒为埃尔温·隆美尔元帅举办了盛大的葬礼。 仪式现场,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将领们列队肃立,隆美尔的棺木上覆盖着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战旗,象征着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获得了最高的军事荣誉。 隆美尔的军事才能堪称传奇。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并因此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这是德国军队的最高荣誉。 但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非洲军团的那段岁月。 1941年到1943年间,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指挥德国非洲军团,与英军展开了多场精彩的对决。他善于利用地形优势,灵活调动装甲部队,常常能在劣势情况下击退实力强大的盟军。 正是这种独特的战术风格,使他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即便是他的对手,英国统帅蒙哥马利也不得不承认隆美尔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 1944年初,随着盟军即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威胁日益临近,隆美尔被调往法国,负责大西洋防线的布防工作。 作为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深知盟军必定会选择诺曼底登陆。为此,他积极加强海岸防御工事的建设,部署了大量的反登陆设施,并不断调整部队部署,试图在敌人登陆的第一时间就将其击退。 在诺曼底战役前夕,隆美尔曾多次向德军最高统帅部提出加强防御力量的建议。他主张将装甲部队部署在海岸附近,以便能在盟军登陆时立即发起反击。 这些建议大多未被采纳。当时的德国高层指挥系统已经变得僵化,很多重要的军事决策都必须经过希特勒的亲自批准,这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不得不说,隆美尔在军事指挥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务实的作战风格和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他不同于其他德国将领的盲目服从,死守来自柏林的命令,他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作战计划。 这种指挥特点为他赢得了部下的爱戴,最终导致了他与希特勒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随着战局的逐渐恶化,隆美尔对德国最终战败的认识越发清晰,他开始思考如何避免德国遭受更大的损失,这种想法却让他逐渐成为希特勒心中的眼中钉。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东普鲁士总部"狼穴"遭到了一场暗杀行动,行动失败。在大规模清查中,隆美尔的名字出现在了参与密谋的嫌疑人名单上。 尽管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隆美尔参与了这次暗杀行动,但他主张与盟军谈判和平的立场,已经让希特勒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将领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在军事决策上,隆美尔与希特勒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早在诺曼底战役期间,隆美尔就多次向最高统帅部报告,继续坚持死守防线将导致德军全军覆没。他提议在保存有生力量的前提下进行战略性撤退,但这样的建议在希特勒眼中无异于叛国。 1944年10月14日,两位德国军官来到了正在休养的隆美尔家中。 他们带来了最高统帅部的通牒:隆美尔可以选择在军事法庭上接受审判,但这样将连累家人受到牵连;或者选择自行了断,这样可以保全家人,并获得体面的国葬。这个残酷的选择,实际上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客厅里,隆美尔听完了两位军官的转达。 作为一位军人,他深知希特勒的做事风格。如果选择接受审判,不仅自己会被定罪处决,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也将面临可怕的后果。当时的德国已经处于极度疯狂的状态,任何被怀疑不忠的人及其家属都会遭受残酷的迫害。 最终,隆美尔选择了为家人承担一切。 1944年10月14日,他在两位军官的陪同下离开了家。在距离住所不远的林间小路上,隆美尔服下了氰化物。临终前,他还不忘嘱咐将军帽和元帅手杖带回家交给儿子。 为了掩盖真相,希特勒授意德国官方媒体对外宣称隆美尔是因伤势恶化去世。随后举行的国葬仪式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试图向国内外传达德国军队依然团结的假象。 这场葬礼不过是第三帝国末期众多谎言中的一个。 希特勒确实信守承诺,没有为难隆美尔的家属。隆美尔夫人和他们的儿子曼弗雷德得以平安度过了战争的最后时期。 但德国的战败已成定局,1945年,随着苏联红军从东线压境,盟军在西线节节胜利,第三帝国的崩溃已经无法避免。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7日,德国最终在兰斯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0 阅读:47
静守岁月常

静守岁月常

静守岁月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