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直接前往南京:我不听汇报!要听他的病情! 1975年的一个冬日,南京军区机场上空飘着细雪。一架飞机在军区机场平稳降落,复出后首次南下的邓小平走下舷梯。 当时的南京正处在寒冬时节,天气格外的寒冷。军区司令员早已在机场等候,准备向邓小平汇报当前的工作情况。 然而,邓小平刚下飞机就直接说:"我这次来南京是来看望王近山的病情,不是来听你汇报工作的。"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随行工作人员连忙向邓小平说明,王近山现在正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按照规定外人不能进入探视。邓小平闻言只是平静地回答:"那就去医院外面看看他。" 到达医院后,邓小平直接来到重症监护室外。透过玻璃窗,他看到昔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虎将,此刻正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各种医疗器械。 邓小平在重症监护室外的椅子上静静地坐了很久。这一幕,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深受触动。 最后离开前,邓小平特意叫来了王近山的主治医生。他郑重地嘱咐道:"一定要密切关注王近山的病情变化,有任何情况都要立即向我汇报。" 医院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专门为王近山安排了24小时专人护理。每天都要向北京汇报王近山的身体状况。 这次看望之后,邓小平一直牵挂着王近山的病情。他经常过问王近山的治疗进展,要求医院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 1946年8月,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在大杨湖战役中,刘邓大军面临着一场极其严峻的考验。 当时的形势对我军极为不利,敌军有5万余人,装备精良,还拥有飞机和坦克等重型武器。会议室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许多指挥员都陷入了沉默。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时任六纵队指挥员的王近山主动请战。他表示六纵队虽然是最年轻的队伍,但有信心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让邓小平和刘伯承当即拍板,将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王近山。接到任务后,王近山立即带领六纵队向大杨湖挺进。 战斗异常激烈,敌军占据地理优势,还有空中火力支援。但王近山采取灵活的战术,带领部队与敌军展开激战。 在接到敌军援军即将到达的情报后,邓小平亲自打电话要求必须在天亮前结束战斗。王近山当机立断,调动了所有预备力量,包括后勤人员投入战斗。 这个大胆的决定最终证明是正确的。在天亮之前,我军成功歼灭了大杨湖的敌军,为中原战场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战争的残酷很快就降临到了王近山身上。1947年的一个雪天,他在赶赴前线的途中遭遇车祸,造成严重的腿部骨折。 这次意外让这位战场上的虎将一度陷入低谷。医生的诊断结果显示,他的腿部很难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 但是邓小平得知消息后,立即去医院看望王近山。他不仅承诺让王近山继续留在战场,还特意安排了最好的医疗条件。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尽管带着残疾,王近山依然继续战斗在第一线。在朝鲜战场上,他更是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一次为了摸清敌军部署,王近山带着司机朱铁民在战场周围侦察了整整三天。期间多次遭遇敌机扫射和炮火轰炸,但他始终坚持完成任务。 然而,命运的转折再次来临。由于个人生活问题,王近山受到组织处分,被降职到河南周口一个农场担任副厂长。 这次挫折并没有持续太久。1968年,在毛主席的批准下,王近山重新被启用,担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在南京病逝。这个消息传到北京后,邓小平立即做出指示,要求认真办好王近山的后事。 追悼会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但在起草悼词时,工作人员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恰当地评价王近山的一生。 王近山作为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当时的职务只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这与他的历史功绩似乎不相称。 当悼词送到邓小平案头时,他仔细阅读后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他将"副参谋长"的职务划去,改为"顾问"。 随后,中央军委正式下发文件,追认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这成为了中国军史上唯一一份死后补发的任命书。 5月17日,南京军区大礼堂庄严肃穆。王近山的追悼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众多老战友和当地群众前来送别。 追悼会上,人们回忆起王近山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从大杨湖战役到朝鲜战场,他的事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曾经的虎将虽然离开了,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南京的老百姓经常讲述着关于王近山的故事。 在当地群众的记忆中,王近山不仅是一位军事将领,更是一位亲民爱民的好干部。他的离去让许多人感到惋惜和不舍。 1992年3月,《回忆王近山文集》出版。邓小平亲笔为这本书题写了"一代战将"四个字。 这四个字不仅是对王近山军事才能的肯定,更是对他一生革命历程的高度评价。从战场到机关,王近山始终保持着一个革命军人的本色。
毛主席在四渡赤水的指挥中,胆子到底有多大?就连朱德总司令听了都害怕,刚过了河,又
【3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