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文物专家赵开祥路过一废品站,突然听到一阵喧哗声:“俺这个罐子老沉哩,

云端逐梦志 2025-02-15 18:06:36

1968年,文物专家赵开祥路过一废品站,突然听到一阵喧哗声:“俺这个罐子老沉哩,你给5毛钱太少了!”赵开祥不经意一瞥,顿时眼冒精光,挤进人群中大喊道:“这东西我出3块钱收了!” 1966年的春天,武汉市蔡甸区永安镇的田野上,一场看似平常的春耕却引出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文物故事。王林和儿子那天如往常一样在田里耕作,父亲拉着犁,儿子在后面扶着。 突如其来的意外打断了这对父子的劳作节奏,犁头卡在土里纹丝不动。起初他们以为是地里的顽石作祟,可用尽力气也无法将犁头拔出。 他们只得放下农具,一点点扒开周围的泥土,这才发现犁头竟是卡在了一个金属容器的边沿上。泥土中露出的是一个通体呈青铜色、形状规整的长方形器物。 这个突如其来的发现并没有让父子俩感到太多惊喜,他们只是将这个沉甸甸的青铜器搬到了地头,继续完成当天的耕作任务。等到收工时分,他们才将这个意外获得的"收获"带回了村子。 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不少村民纷纷前来观看这个从地下出土的神秘器物。在当地的民间习俗中,地下出土的器皿往往与丧葬有关,村民们纷纷猜测这或许是一个古时候的骨灰罐。 这样的说法让王林父子感到不安,但看着这么大一件金属器物,他们又不忍心随意丢弃。经过与村长商议后,这件青铜器被暂时安置在了村部的库房里。 就这样,一件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商代青铜重器,在乡村库房里默默无闻地度过了近两年时光。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也没有人在意它的价值,它就这样与村部里的农具、肥料袋为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古老文物的历史价值并未能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可与重视。这件造型古朴、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在村民们眼中不过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废旧金属品。 商店的售货员拒绝了用这件"不明成分"的金属器换购铜锣的请求。无奈之下,王林和两名村民只得将这沉重的青铜器抬到了附近的废品收购站。 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只愿意按照废铁的价格出价五毛钱,这让已经抬了许久重物的三人感到不值。正当几个人围着收购站的工作人员讨价还价时,路过的汉阳县文化馆专家赵开祥被这边的动静吸引了注意力。 当赵开祥挤进人群,看到地上摆放的青铜器时,立即认出了这是一件年代久远的文物。他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三块钱,向村民们提出了收购的请求。 器物表面的装饰极为精美,整个器身都以云雷纹作为底纹。在肩部位置,工匠们铸造了威武的兽面图案,两侧还各有一个兽首衔着环状物件。 最引人注目的是器身上五组造型优美的凤鸟纹样,这些凤鸟头戴长冠,姿态优雅。颈部、肩部和腹部分别装饰着不同的图案,有尖角鸟纹,也有形似焦叶的纹样。 这些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整件器物的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繁复却不显杂乱,处处体现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通过器物的形制和纹饰特征,专家们判断这是一件商代用于祭祀活动的重要礼器。这种被称为"罍"的青铜器,是当时王公贵族在重要典礼上使用的盛酒器具。 这件被赵开祥从废品收购站抢救下来的青铜方罍,在汉阳县文化馆的库房里又度过了十年时光。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珍贵文物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 直到1978年,武汉市文物局的专家们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了这件蒙尘的青铜器。经过专业的清理和研究,这件文物的真正价值终于得到了确认。 专家们为这件青铜器取名"凤纹方罍",突出了它独特的形制和精美的纹饰特征。这件文物后来被移交给武汉博物馆收藏,成为了馆内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为了让这件文物更加完整,武汉博物馆专门根据器物的形制和风格定制了一个盖子。虽然原配的盖子已经遗失,但这个复原的盖子也让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件礼器的完整面貌。 这件凤纹方罍的发现过程,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在那个年代,普通民众对文物的认识还很有限,许多珍贵的文物都面临着被毁坏或流失的危险。 从田野中的偶然出土,到差点被当作废铜卖掉,再到被专家发现并最终得到妥善保护,这件商代青铜器的经历生动展现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

0 阅读:177
云端逐梦志

云端逐梦志

云端逐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