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爱的分寸感! 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所有家长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想对孩子好,但却在表现形式上感到迷茫,不懂得把控爱的分寸感,结果却会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建立产生伤害。爱得有分寸感,不过度,孩子才会有分寸感,会自我控制,反而最自觉。 一、自由度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溺爱”是一种“反爱”,它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爱则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放手”的原则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二、尊重感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但请诚实地想一想,当我们提醒别人“慢点”或“小心”时,是针对认为对方需要提醒,还是更多地为了表示我们在关心对方?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向孩子表达过度关心,造成孩子尴尬,继而会引发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所以,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 三、金钱观 孩子将来会不会乱花钱,关键在两点:一是家长的榜样做得如何;二是他内心有没有物质上的匮乏感。人活着就是谋求快乐和幸福,不要把钱看得太重。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不要把节俭当成生活的首要原则。过度节约实质上就是过度看重钱,这是一种内在匮乏感的表现,是对生活终极目标的迷失。 让孩子内心拥有丰足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金钱观。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他,就该在他离开你之前,教会他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是你对他的最大帮助和保护。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转)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爱的分寸感! 在教育问题上,几乎所有家长的出发
职场谈谈叭
2025-02-15 09:51:04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