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南汉王朝)
公元942年,五代十国中十国政权之一的南汉开国皇帝刘䶮驾崩了。
这个刘䶮啊,生育能力很不错,一共有十九个儿子。
这儿子的数量一多,可选性就大大提高,因为总不见得你十九个儿子里边一个贤德能干的都没有,慢慢挑慢慢选呗。
可是,刘䶮虽然立国在岭南,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从中原地区走出来的,就算不是贵族也是富商,所以他就应该贯彻中原王朝的长子继承制度。
在立贤和立长的问题上,他选择了后者。
不巧,刘䶮长子刘耀枢早夭,次子刘龟图早夭,那么三子刘玢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长子,拥有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如果刘䶮足够细心,他就会发现,他选择的这个三儿子,其实并不适合做皇帝。
刘䶮做了皇帝之后,曾经想要让儿子刘玢历练一下,所以跟他说,说儿子啊,你到外头给我组建一个一千人的队伍出来,我看看你的号召力怎么样,结果刘玢二话不说,到外头拉了不少市井无赖和地痞流氓,很快就组了个一千人的队伍,不仅如此,刘玢还和这些盲流子互通有无,关系十分亲密,整天跟他们厮混在一起。
(杨洞潜 形象)
南汉当时有个大臣,叫做杨洞潜,这个人可以说是朝廷里举足轻重的人物,从刘隐的时代就效力于刘氏,为老刘家出谋划策,南汉朝廷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就是杨洞潜搞出来的,刘䶮开国的时候改用文人为刺史,这个点子也是杨洞潜出的。
杨洞潜这个人有贤相之风,一心为朝廷做事,他一看刘玢整天跟一帮狐朋狗友勾三搭四,非常的担心,于是立刻找到皇帝刘䶮,说刘玢是储君,以后是要做皇帝的,现在他就属于是培养期,应该让他和贤德之人相处,多和好人交朋友,怎么能让他整天和社会上无良人士鬼混呢?
杨洞潜推心置腹,而刘䶮十分不以为然,说刘玢就是个小孩,由着他去就得了。
劝说无果之后,杨洞潜本来就憋了一肚子气,后来他到民间去巡查,竟然发现刘玢组成的那支军队肆意在民间劫掠,欺辱百姓,老百姓知道这是王师,是太子刘玢的队伍,也不敢吱声,只好是自认倒霉。
看到这样的一幕,杨洞潜道心当场破碎,他暗自叹息,说了这么一句话:政乱如此,安用宰相为!
南汉江山已经混乱到了这种地步,有我没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天之后,杨洞潜称病不朝,基本上就算是离职了。
有读者可能会认为,杨洞潜的看法有些过于消极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南汉刚刚开国,经济文化农业军事各方面都在稳步提升,加上刘䶮又是个赚钱小能手,南汉国力可以说是蒸蒸日上,而看杨洞潜这句话的意思简直是在说南汉马上就要亡国了,是不是太危言耸听了?
仔细想想,也不一定。
(乱世难测)
唐玄宗李隆基大封节度使的时候,不会想到安史之乱马上就来,唐僖宗治下的官僚们一遍一遍的把考生黄巢的卷子刷掉的时候,也不会想到就会由此改变这个年轻人的命运。
王师在民间劫掠一番,这看似是小事儿,在宏大的王朝发展步伐中看起来似乎也无关紧要,但正是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往往就会成为未来发生大事儿的预兆。
小事发生的时候如果及时补救,那么就相当于是亡羊补牢,大事就不会发生了,而如果纵容小事不管,小事越来越多的同时逐渐演变成大事儿,再想要补救可就来不及了。
作者可以再举个例子,比如在古代,你肚子比较痛,你去看医生,医生不仅治疗了你的肚子,还给你开了很多的胃药,因为医生会认为,你肚子痛其实是胃病即将发作,甚至胃部要发生重大疾病的预兆,这个时候提前把你的胃病给你治了,那么接下来你的胃就不会痛了。
医道和治国之道冥冥之中有很多共同点,如高明的政治家,比如在他的治下有A和B两座城池,A城发生了叛乱,那么他不仅仅会把A城的叛乱给平定了,还会顺手把B城的治安给加强一下,因为政治家明白,当A城发现了一只蟑螂的时候,就代表AB两座城里其实已经住满了蟑螂。
此所谓圣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而这,就是未雨绸缪,提前预警的重要性,因为封建王朝不是一个人,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不会自己跳出来告诉你说我要灭亡了,你赶紧补救吧,它只会通过人事物的变化和发生来隐晦的提醒你,而这些事情的发生往往极其微小,你很难觉察的到,就算你觉察到了,你也不会注意,而当事情发生的越来越明显,越闹越大到了你终于注意到了的时候,不好意思,早就晚了。
(南汉高祖刘䶮 形象)
刘䶮是开国皇帝,杨洞潜能想到的,其实他也应该能想到,他病重的时候,老三刘玢和老四刘弘熙骄纵任性,一点人伦孝道都没有,别说床前侍奉了,就连看都懒得看自己,连装一装诚孝都不愿意装了,而老五刘弘昌在这个时候的表现却十分亮眼,这个儿子虽然年轻,但是为人谦虚谨慎,从容有度,而且品学兼优,很有智慧,最主要的是刘䶮生病的时候,老五对父亲是嘘寒问暖,照顾的是相当不错,咱不说刘弘昌是不是装的,他这么做是不是别有所图,但至少人家做到了,人家有这份心。
您想想,贵为一国之君,还是开国皇帝,老死将至之时在床上一躺,吃喝拉撒都问题了,生了十九个儿子,结果没一个人来床前尽孝的,全都对老父亲不闻不问,您说刘䶮这心,他不得拔凉拔凉的。
他心正凉的时候,老五刘弘昌躬身侍药,床前问疾,这一下子就把老父亲给感动到了。
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刘䶮的心态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前他坚持立长,认为把皇位传给长子是遵守传统,符合法理,可是到了旦夕将死的时候,人还会耿耿于怀在既定的成法之中吗?
老三无德,整天瞎混,老五虽幼,却有明君之风,而且无论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理智出发,刘弘昌无疑都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储位的天平一度开始向刘弘昌所倾斜,刘䶮甚至亲自写下一封诏书,把老三刘玢调到了邕州(广西南宁)去驻防,而把老四刘弘熙调到了容州(广西容县)去驻防,目的就是为了先把老三老四给撵走,改立刘弘昌为太子,这也是在清除掉老五的两个威胁,为老五铺路。
不过很可惜,命令刚刚要下达的时候,被一个叫做萧益的大臣给拦住了。
(萧益 形象)
萧益,南兰陵人,时任南汉崇文使,是个文官。
这个萧益,父亲是大唐朝廷的秘书监,专门负责掌管大唐朝廷的图书典籍,相当于国家级图书馆的馆长。
萧益的祖父,叫做萧仿,这个萧仿就更厉害了,他是唐僖宗时期的大唐宰相。
再往上翻家谱,他们老萧家都在朝廷任职做官,因为本身他们就属于是兰陵萧氏,属于是世家大族,当然非富即贵,而这个从大唐王朝,从名门士族中走出来的萧益,他当然会自觉认为嫡长子继承制度才是最合理的,废长立幼在他这种传统士人看来简直是一种过分荒唐的取乱之道,所以他是好一顿劝,结果又把刘䶮改立刘弘昌的念头给打消了。
王朝的命运,就此改变。
公元942年,刘䶮驾崩,三子刘玢即位。
刘玢这个孩子啊,从上文中我们就可以得知,打小就不学好,整天和一帮流氓地痞厮混,骄奢淫逸他玩得十分明白,而礼仪道德是什么,则一概不知。
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近朱就变赤,近墨当然就变黑,刘玢从小的社交环境就极差,所以你指望他能长成好人,那是不现实的。
(南汉殇皇帝 刘玢 形象)
这不,老父亲刘䶮的丧期还没结束,他就开始在宫里办派对,白天是唱歌跳舞,晚上是胡吃海塞,刘玢甚至会从民间找来不少妓女,和她们在宫中玩乐,玩嗨了之后,他又找来不少男女,让他们脱光衣服,全身赤裸,他则笑嘻嘻的边吃边喝,坐在一旁观赏,可以说经典还原了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刘玢玩乐有一套,但是却对政治毫无兴趣,他从来不过问政事,也不喜欢大臣劝谏,就更别提接纳臣下的意见了。
平时在宫里,左右伺候的人稍微有一点不如皇帝意的,那就直接杀掉,大臣们一看皇帝如此暴虐,谁敢触他的眉头,一帮大臣们有言不敢发,只能是暗自感叹。
刘玢好快乐啊,因为他父亲留给他的南汉,还算是一个财力丰厚,发展不错的国家,还能经得起他这么折腾这么玩,所以他陶醉其中,每天过的那真是为所欲为美滋滋。
但是,刘玢不知道,自己酒池肉林,推杯换盏之间,危险,已经悄悄来临了。
凡事总是相辅相成,一件事情能让你感到快乐,那么也必然能让你感到痛苦,因为,当你快乐的时候,痛苦,已经在酝酿了。
刘玢,尽情的玩乐吧,因为,这将是你最后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