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不难调,关键疏肝健脾!一个方子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益肾填精!孩子不眨眼、耸肩了,生活上越来越自信! 中医对抽动症的治疗独具匠心,其理论基础深厚,治疗方法多样。中医认为,抽动症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因素等密切相关,多归于中医理论中的“慢惊风”、“瘛疭”等范畴。其病因主要包括风邪窜动、肝风内动、血虚生风等,这些病因导致经脉、肌肉失于濡养,从而出现抽动、抽搐、震颤等症状。 患者案例分析 患者信息 姓名:小强(化名) 性别:男 年龄:9岁 就诊日期:2024年4月 主诉与病史 小强近半年来频繁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扭动颈部等动作,尤其在紧张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情绪波动大,易烦躁。西医诊断为抽动症,但服用西药后副作用明显,家长遂决定寻求中医治疗。 查体与诊断 查体发现小强面色偏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不自主抽动动作频繁,尤其在家长提问或进行精细动作时更为明显。眼神闪烁,注意力难以集中。中医诊断为抽动症,辨证为肝风内动,脾虚痰阻。 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认为,抽动症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肝主疏泄、藏血,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肝阳偏亢,则风动不息,表现为不自主的抽动。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虚则运化失职,痰湿内生,痰随风动,上扰清窍,加重抽动症状。此外,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虚则髓海不足,神失所养,亦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治则治法与方剂用药 治则: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益肾填精。 方剂:天麻钩藤饮合归脾汤加减。 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生),栀子,黄芩,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苓,白术,当归,远志,炙甘草,龙骨(生),牡蛎(生),益智仁。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服用。 同时,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情志调理,帮助患儿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随诊与调整 首诊后3周复诊:小强眨眼、耸肩动作明显减少,情绪较前稳定,注意力有所改善。家长反映,孩子睡眠质量也有所提升。继续原方服用,并加白芍10g,以加强柔肝熄风之力。 复诊后一个月:抽动症状基本消失,仅在极度紧张时偶尔出现轻微眨眼。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学习成绩逐步提升。在原方基础上调整药物剂量,减少天麻、钩藤等熄风药,增加枸杞子10g、杜仲10g等益肾填精之品,以巩固疗效。 后续治疗 继续服用中药汤剂调理,并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方剂。同时,建议家长注意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过大压力,鼓励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爱好,以辅助中医治疗。 讨论 抽动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中医治疗本病强调辨证施治,通过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益肾填精等方法,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本案中,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用于肝风内动所致的抽动症状;归脾汤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痰阻、心神不宁所致的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两方合用,既治标又治本,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同时,生活调养和心理支持也是本病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治疗抽动症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重视整体机能的恢复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真的假的!2000块钱治绝症?
【7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