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何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

如梦菲记 2025-02-13 10:23:14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何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男人终于忍不住冲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禄曾,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大学生,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渥的工作机会,随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高材生,她的语言天赋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施展,刘禄曾主要负责审讯战俘和翻译缴获的英文文件,成为志愿军队伍中一名出色的女翻译。   战场上,语言是一种无声的利器,刘禄曾深谙此道,她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战俘营中和美国俘虏斡旋,这些傲慢的美国士兵起初对这位年轻女翻译不屑一顾。   每一次审讯,刘禄曾都会设身处地为战俘着想,她常常从俘虏的故乡谈起,引起他们的思乡之情,进而引导他们反思参战的意义。   在刘禄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导下,许多战俘开始动摇,他们不再把中国志愿军视为敌人,转而相信志愿军是为了保卫家园、维护和平而战。   刘禄曾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这些异国士兵,她向战俘们宣讲和平的理念,阐释双方在战场上拼杀并非不得已的选择,一些俘虏因此对战争产生了怀疑。   志愿军在俘虏营中推行优待俘虏的政策,但由于文化差异,时有误会发生,刘禄曾常常充当双方的协调员和沟通桥梁。   有一次,一名志愿军战士和美国战俘开起了"刮鼻子"的玩笑,在美国人看来,这是对他们外貌特征的冒犯,尽管当事的战俘并未表现出明显不满。   刘禄曾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及时制止了战士的行为,并向他解释美方会因此感到不舒服,通过刘禄曾的斡旋,双方的误会迎刃而解。   战俘营中,有些俘虏为了逃避审讯和劳动,常常装病卧床,然而也有真正患病的战俘因此被忽视,刘禄曾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总是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她会仔细分辨真假病号,对确有病痛的俘虏给予及时治疗,"我们对俘虏要以诚相待,不能因噎废食啊",刘禄曾如是说。   刘禄曾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战俘营里的每一个人,她以德服人的处事方式,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俘虏,即便对方是昔日的敌人。   一位名叫詹姆斯的美国兵,就是在刘禄曾的感化下放下了对中国的成见,詹姆斯患病时,是刘禄曾帮助他得到了及时救治,在他被战友开不恰当的玩笑时,也是刘禄曾挺身而出。   在战俘营中,刘禄曾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每当部队行军,刘禄曾总是和战士们并肩前行,她毫无怨言地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   刚开始的时候,她的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走一步都痛彻心扉,但刘禄曾咬紧牙关,从不叫苦喊累,渐渐地,那些血泡变成了厚厚的老茧。   刘禄曾在战场上的表现,赢得了所有人的敬佩,在停战前夕,志愿军在最前线向敌军喊话,试图促使更多美军放下武器。   由于喊话人员处于危险的暴露位置,战士们都不愿担此重任,然而,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刘禄曾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她拿起扩音器,走向前沿阵地。   刘禄曾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对面的美军士兵听到广播,先是一脸诧异,继而被这位女战士的勇气所折服。   战争结束了,刘禄曾随志愿军凯旋而归,她结束了在朝鲜战场上的日子,但那段经历却永远地烙印在她的心中。   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1979年,刘禄曾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了美国,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一家餐馆用餐。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詹姆斯的美国男子认出了她,詹姆斯激动地走上前去,紧紧握住刘禄曾的手,眼眶里闪烁着泪光。   原来,詹姆斯正是当年刘禄曾在朝鲜战俘营中审讯过的一名美国士兵,三十年前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日,那些经历至今仍使他感动和震撼。   两人相拥而泣,诉说着各自的人生故事,曾经的敌人,如今却成为了恰同学少年的知己,这一幕,诠释了跨越国界与时空的善意力量。   如今刘禄曾早已年过八旬,但她的精神风采依旧,每每回忆起在朝鲜战场的岁月,她总是感慨万千,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磨砺了她的意志。   那些与战俘交流的经历,丰富了她的阅历,那些跨越时空的善意回响,温暖了她的余生,刘禄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一名女翻译在战争年代的不凡际遇。   信源: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2020/10/21交汇点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