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9日,一个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弃守高地,将美军50多辆坦克都放走,可因为这一行为却创造了一项我军至今无人都没能打破的奇迹! 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葛岘岭的战场上,一支美军坦克队正向志愿军阵地的方向驶来。正在观察敌情的志愿军第38军113师1营1连2排排长郭忠田,清晰地看到了这支装备精良的美军部队。 这支美军部队共有50多辆坦克,后面还跟着大量的补给车和步兵部队。在当时的战场上,美军的坦克部队代表着最强大的地面火力,而我军却连一件像样的反坦克武器都没有。 面对来势汹汹的美军坦克群,郭忠田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对全排下达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命令:"不许开枪,让敌人把坦克都开过去!" 这个命令在当时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2排此行的任务就是要切断美军的后路,阻止他们南逃。 然而郭忠田还是坚持他的判断,继续下达命令:"全体隐蔽,等待时机。"战士们虽然不理解,但还是严格执行了排长的命令。 美军的坦克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过了2排的伏击区域,车轮碾过的声响震得地面都在颤抖。但2排的战士们依然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克制,没有一个人开枪。 直到最后的美军步兵部队进入伏击圈,郭忠田才突然下达了开火的命令。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了战场的沉寂,打得美军措手不及。 这时,战场上的局势完全改变了。失去了坦克掩护的美军步兵顿时陷入混乱,他们完全不知道敌人在哪个方向。 在这个关键时刻,2排的每个战士都严格执行着郭忠田的作战计划。他们采取小规模、高频率的火力突击,让美军无法判断志愿军的具体位置和人数。 随着战斗的进行,郭忠田的这个看似违背常理的决定,逐渐显现出其高明之处。如果强行与美军坦克部队硬拼,2排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通过这个战术选择,郭忠田不仅保存了部队的有生力量,还为接下来的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葛岘岭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是美军从价川南撤的必经之路,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掐住了美军的咽喉。 而志愿军第38军113师1营1连2排就担负着这个重要的任务。但是当时的2排仅有几十人,装备也十分简陋,只有步枪和手榴弹。 相比之下,美军不仅有50多辆坦克,还配备了大量火炮和充足的弹药。更重要的是,美军还拥有制空权,可以随时对地面目标进行轰炸。 正是在这种悬殊的条件下,郭忠田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智慧。在到达葛岘岭后,他首先仔细观察了地形地貌。 郭忠田选择在两个位置构筑工事:一处在葛岘岭主峰,另一处在北侧公路旁的小山包上。这个布置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在出发前,郭忠田特意要求每个战士都带上从美军那里缴获的工兵铲。这些工具帮助部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两处阵地的构筑。 在主峰的工事故意修得更大更显眼,而在北侧小山包的工事则较为隐蔽。这种布置为后来的战斗埋下了伏笔。 战术的执行分为三个关键环节。首先,2排成功伏击了美军的前卫吉普车队,这不仅打乱了美军的部署,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 第二个环节就是面对美军主力坦克部队时的明智选择。郭忠田深知以当时的武器装备,根本无法对付美式坦克。 于是他选择了主动放弃打击坦克,将火力集中在后续的步兵部队上。这个决定看似违背常理,实际上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部队的战斗力。 当美军飞机开始轰炸时,郭忠田的战术安排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军飞机被故意暴露的主峰阵地所吸引,而2排的战士们却安全地隐藏在北侧的小山包上。 美军出动了大量飞机,对主峰进行了持续轰炸。然而这些轰炸除了消耗美军的弹药外,并没有给2排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郭忠田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判断。他没有被一时的战果冲昏头脑,而是始终把部队的安全放在首位。 这场战斗的最终战果令人震惊。统计显示,2排在这场战斗中共歼敌215人,摧毁了6门火炮和58辆汽车。 更为难得的是,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2排竟然做到了零伤亡。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是极其罕见的,尤其是在装备如此悬殊的情况下。 当这个战果上报到志愿军司令部后,引起了高层的高度重视。郭忠田的战术运用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获得了高度评价。 在现代战争中,正确的战术决策比单纯的武器优势更加重要。郭忠田放弃与坦克硬拼的决定,实际上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 这场战斗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战果上,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启示意义。 郭忠田的指挥艺术后来被写入军事教材,成为经典战例。他的战术思维方式,为后来的军事指挥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战后,郭忠田因为这场战斗的出色表现,被记特等功一次,获得了"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2排全体官兵也因此战的卓越表现,被授予"郭忠田英雄排"的光荣称号。
在1944年的一次战斗中,随着日军的慢慢逼近,团长下令:“立即开炮!”,但掷弹手
【1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