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志愿军时隔多年终于回家,母亲见他没了四肢和左眼满脸冷漠:你走吧,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我养不了你…… 这位志愿军名叫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的一个小村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参加革命军队,是母亲一手将他带大。 在朱彦夫10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牺牲在了战场上,母亲得知后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后来还是朱彦夫劝了好久,才让母亲走出悲痛。 其实,对于父亲的牺牲,朱彦夫也很悲痛,但在悲痛的同时,朱彦夫也为父亲感到骄傲,因为父亲是为了革命而牺牲,在他心中是个大英雄。 当时朱彦夫就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做以父亲为榜样,做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像自己一样以父为荣。 时间流逝,转眼过去了三年,13岁的朱彦夫已经长成了大小伙,一天傍晚,朱彦夫跟母亲说想要去参军,像父亲一样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战。 母亲听后想也不想就拒绝了,刚失去丈夫的母亲,不想再失去儿子,而且朱彦夫才只有13岁,还是个孩子,怎么能上战场呢。 母亲的拒绝在朱彦夫的意料之中,他知道母亲之所以拒绝是因为害怕失去他,但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深爱着自己的母亲终究会同意的。 一年后,朱彦夫成功了,在他的努力下,母亲终于改变想法同意他去参军,就这样,在1947年9月,年仅14岁的朱彦夫参军入伍,正式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朱彦夫参军时,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所以他在接受了短暂的新兵训练后,就直接跟随部队进入了战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彦夫迅速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了作战英勇的精锐战士,并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获得了很多荣耀。 时间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离家数年的朱彦夫,并没有继续待在部队,而是回到了老家,准备以后就在母亲身边尽孝了。 时隔多年母子重聚,场面自然非常感人,朱彦夫当时满脸泪水的向母亲保证,以后都不走了,就在家里陪母亲。 然而,当时间来到1950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展开,朱彦夫知道自己要失信了,他不能再继续陪母亲了,他要回到战友身边,跟战友们继续保家卫国。 对于朱彦夫的再次离开,母亲心里自然是不乐意的,但母亲知道自己阻止不了朱彦夫,所以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叮嘱朱彦夫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朱彦夫答应了,但并没有往心里去,或者更准确的说,朱彦夫知道上了战场生死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 1950年冬季,朱彦夫和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战场,并参加了在战争史上留下浓墨一笔的长津湖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我国志愿军们面对武器装备领先的美军,没有丝毫畏惧,用无畏的精神向美军证明,他们并不是无敌的。 在骁勇善战的志愿军面前,美军和曾经被驱赶出中国的日军侵略者没什么两样,我们能打败日军侵略者,也同样能击溃美军。 通过长津湖这场战役,我国志愿军彻底浇灭了美军的嚣张气焰,打出了赫赫威名,但同时,这场战役也让志愿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就比如朱彦夫和他的战友们,他们在这场战役中与美军展开了激烈厮杀,直至打到了弹尽粮绝,几近全员牺牲。 在战斗结束后,朱彦夫受了非常重的伤,在医院接受了整整47次手术才终于保住性命,可惜命虽然保住了,但他的四肢和左眼却永远失去了。 朱彦夫在恢复清醒得知自己的情况后,曾一度想要自杀,倒不是他没有勇气活下去,而是不想给国家添负担。 好在有医生护士和战友们的不断劝说,朱彦夫才终于放弃了寻死,随后朱彦夫在医院休养了一段时间,等伤势痊愈后,被安排到了荣军院生活。 在荣军院里,朱彦夫有专人照顾,过得很舒服,但这种舒服的生活却不是朱彦夫想要的,他不想继续给国家添麻烦了。 于是,朱彦夫不顾劝说,毅然离开了衣食无忧的荣军院回到了家乡,他要完成曾经对母亲的承诺,以后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 然而,对于朱彦夫的归来,母亲却表现的很冷漠,她满脸冷峻的对朱彦夫说:“你走吧,回荣军院去,我养不了你。” 面对母亲的冷言冷语,朱彦夫却很开心,因为朱彦夫知道,母亲这么说并不是真的嫌弃他,而是爱他的表现。 现实情况是,只是普通农民的母亲,所能提供的生活条件,肯定无法跟荣军院相比,母亲希望朱彦夫能过得更好,所以才想撵走朱彦夫。 但朱彦夫太了解母亲了,他一眼就看出母亲的冷漠只是伪装,所以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非常高兴的上前抱住了母亲,诉说着自己的思念。 母亲听着听着,就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举起双手紧紧反抱住朱彦夫,嚎啕痛哭起来,这哭声中充满了痛惜…… 朱彦夫回家后,并没有让母亲照顾,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了自理生活,后来朱彦夫还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朱彦夫后来在重新掌握了书写能力后,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名为《极限人生》,很值得一看。 文/西凉烟雨
1952年初冬时节,志愿军第27军81师243团1营准备奉调回国,营参谋长黄万丰
【5评论】【5点赞】
文仔
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