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陕西一父亲为了报恩,把19岁女儿嫁到荒漠深处,女儿跑了多次不成,哭闹7天,终于认命,不料,30年后她的名字响彻世界。 黄沙漫天,风声呼啸。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沙丘间艰难跋涉,她的手中紧握着几株幼苗,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口气。 这是殷玉珍第一次独自在毛乌素沙漠中种树,也是她改变命运的开始。 谁能想到,这个19岁的姑娘会有如此惊人的毅力和勇气? 她的故事要从一场不寻常的婚姻说起。 1985年春天,陕西靖边县东坑村的殷玉珍被父亲殷风军送到了毛乌素沙漠边缘。 这里是她的新家,也是她此生的牢笼。 丈夫白万祥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徒四壁,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只有一间低矮的地窖勉强遮风挡雨。 殷玉珍站在地窖门口,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黄沙,心如刀绞。 她不明白父亲为何要把自己嫁到这样一个地方。 原来,这桩婚事源于父亲的一个承诺。 多年前,殷风军在沙漠中遇险,幸得白万祥父子相救。 为报恩情,他答应将女儿许配给白家。 新婚之夜,殷玉珍躺在铺着破草席的地上,泪水浸湿了枕头。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每天都在想方设法逃离这个地方。但茫茫沙海中,她能逃到哪里去? 就在殷玉珍即将绝望之际,一个意外的发现点燃了她心中的希望之火。 有一天,她在地窖附近发现了几株顽强生长的野草。 这个发现让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野草能在沙漠中生存,为什么不能种树呢? 殷玉珍开始了她的种树计划。 她和丈夫白万祥省吃俭用,用家里唯一的一只羊换来了600棵树苗。 他们日夜不停地挖坑、栽种、浇水,希望能在这片不毛之地创造奇迹。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第一年,600棵树苗只活下来了10棵。 许多人劝她放弃,说这是在做无用功。 但殷玉珍却固执地认为,只要有一棵树活下来,就证明这片土地还有希望。 就这样,殷玉珍开始了她漫长的治沙之路。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着干粮和水壶,徒步走几十里去附近的苗圃买树苗。 回来后,她和丈夫就开始挖坑栽树,常常干到深夜。 有一次,殷玉珍怀着身孕还在沙地里劳作。 她蹲在地上栽树时,突然感到一阵剧痛,差点晕倒。 白万祥吓坏了,想要带她去看医生,但殷玉珍却坚持要把手里的树苗种完。 她说:"这些小树就像我们的孩子,我不能丢下它们不管。" 殷玉珍的执着感动了很多人。渐渐地,有人开始主动帮助她。 当地政府得知她的事迹后,也给予了支持,提供了一些树苗和技术指导。 随着时间推移,殷玉珍种下的树木越来越多,一片片绿洲在沙漠中显现。 她不仅改变了周围的环境,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中来。 15年后,昔日的黄沙地已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 殷玉珍和白万祥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看着窗外的绿树成荫,殷玉珍感慨万千。 她想起了当年父亲送她来这里时的场景,心中不再有怨恨,只有感激。 殷玉珍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国。她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华环境奖等多项荣誉。 更令人惊讶的是,她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农村妇女。 然而,荣誉和赞誉并没有让殷玉珍停下脚步。 她依然每天坚持种树、护林。 她说:"只要有一寸沙地,我就要把它变成绿洲。" 殷玉珍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 她用行动证明,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从一个被迫嫁到沙漠的弱女子,到享誉世界的"治沙女王",殷玉珍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个传奇。 如今,已年过半百的殷玉珍仍然活跃在治沙第一线。 她不仅在国内分享经验,还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治沙成就。 她的事迹被编入教科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信源:新华网《要么沙漠把我埋了,要么我就要把沙漠埋了!》)
一女子在一老人家当保姆,老人女儿回来后,发现保姆端着一大盘水果正往嘴里塞,刚要质
【145评论】【1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