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为何处死明初第一功臣李善长?汤和:他作死 77岁的李善长被押往刑场时,围观百姓窃窃私语:“这可是开国第一功臣啊!” 监斩官展开诏书:“交通胡逆,暗蓄甲兵,罪当连坐。” 随着铡刀落下,这位辅佐朱元璋28年的谋臣身首异处。 朱元璋远眺刑场,对身旁的汤和叹道:“他非死不可。” 汤和垂首低语:“陛下圣明,是他自己作死。” 1354年,朱元璋率红巾军攻占滁州,40岁的李善长杖策求见。 这个精通法家的读书人献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略,被朱元璋视为“吾之子房”。 此后二十余年,他总管粮饷、制定律令、举荐胡惟庸等淮西子弟,助朱元璋扫灭陈友谅、张士诚,最终问鼎天下。 1370年大封功臣时,李善长获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获铁券可免二死,其子尚临安公主,显赫无两。 但危机早已埋下。 李善长居功自傲,1380年胡惟庸案发时,其弟李存义被揭发参与谋逆。 朱元璋念旧赦免,仅将李存义流放崇明岛。 李善长却未谢恩,反而在1385年向汤和借兵三百整修府邸。 这在严禁私调军队的洪武朝,无异于触碰逆鳞。 1380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举报丞相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亲率锦衣卫搜查相府,发现暗室藏甲士、通倭书信。 胡惟庸被凌迟处死,牵连三万余人。 这场“洪武四大案”之首的屠杀,是朱元璋废除相权、集中皇权的关键一步。 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错综复杂。 胡惟庸是其同乡兼政治盟友,更是其亲自举荐的继任者。 案发后,朱元璋在《昭示奸党录》中记载:胡惟庸曾派李存义六次游说李善长谋反。 面对弟弟的劝说,李善长起初沉默,最终叹道:“吾老矣,汝等好自为之。” 这句模棱两可的回答,成为催命的铁证。 1390年,李善长的亲信丁斌因罪流放。 其子为救父,揭发李存义当年串联胡惟庸的细节。 锦衣卫严刑拷问下,李存义供出关键证据:胡惟庸承诺若谋反成功,封李善长为“淮西王”。 更致命的是,李善长府中被搜出胡惟庸赠送的西洋火器,其家奴谢富安招认曾协助私运军械。 朱元璋痛斥:“元勋顾命,反助逆谋,观星望气,妄言吉凶。” 三条罪状直指要害:其一,知情不报;其二,收受军械;其三,借星象暗示“天命在胡”。 此时李善长又犯大忌,他为替蒙冤的亲信求情,竟在朝堂当众质问:“陛下宁忘臣运粮之劳乎?”彻底激怒朱元璋。
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为何处死明初第一功臣李善长?汤和:他作死 77岁的李善长被押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2-11 17:53:19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