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时任安徽省宣传部长的蓝天向市委请示:“今年是陈独秀诞辰一百周年,是否

茉莉花开满庭院 2025-02-11 17:16:20

1979年,时任安徽省宣传部长的蓝天向市委请示:“今年是陈独秀诞辰一百周年,是否应该拨款给陈独秀的家属,修缮他的墓地?”陈独秀,这位中国革命的先驱,创办《新青年》,推动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且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奠基人之一,理应得到应有的纪念与尊重。

然而,陈独秀的墓并非从一开始就安放在如今的位置。它经历了五次迁移和修缮,其中包括搬迁、重建和立碑等。1927年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失去了党内职务,但他依然没有放弃革命事业,继续为中国的解放奋斗。1932年,他被国民党以“危害民国罪”判刑入狱,然而在淞沪战役爆发后,日军轰炸南京,陈独秀因减刑而得以出狱。这是他生涯中的第五次被捕,第四次入狱,但依然无法熄灭他心中的革命火种。

出狱后的陈独秀生活困顿,无法维持温饱。他辗转来到四川江津,成为抗战后方的普通民众。尽管有北大同学会的资助、亲友的帮助和稿费的支援,陈独秀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已大不相同。当地的百姓很难从这位瘦弱的老人身上认出曾经的革命领袖。尽管如此,只有极少数江津的朋友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直到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病去世。因贫困,他无法负担葬礼费用,但邓蟾秋和邓燮康叔侄二人慷慨解囊,为他办理了葬礼。许多人闻讯赶来,为他送行,甚至沿途打着鞭炮。最终,陈独秀被安葬在大西门外的康庄,而他的墓碑由书法家葛康俞亲自篆刻,铭文为“独秀陈先生之墓”。

陈独秀有三子:长子陈延年、次子陈乔年和三子陈松年。在陈独秀身先士卒、为革命献身的影响下,前两子都在革命路上英勇牺牲,只有陈松年陪伴他度过最后时光。陈独秀弥留之际,虽然身体日渐虚弱,但他依然关心革命和国家的未来。

0 阅读:56
茉莉花开满庭院

茉莉花开满庭院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