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上解释母系社会是因为女性采集更有保障,男性的采集能力比女性差在哪里? 这么说吧,教科书里的母系社会,多半还是从恩格斯那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来的。这本书影响了好几代人,甚至被当成经典,可在学术圈里早就不吃香了。 恩格斯认为,母系社会出现在远古时代,当时人类主要以采集为生。 因为男女体力差异,女性负责采集植物,食物来源相对稳定;男性从事狩猎,食物来源波动较大。正是由于女性掌握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才产生了母系社会。 然而,考古发现和人类学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母系社会其实从未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形态,所谓的母系社会阶段也并不存在。母系家庭只在极个别偏远落后的地区有所发现。 从进化的角度看,从猿到人,雄性个体始终比雌性更高大强壮。这一事实说明,在食物获取上,雄性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如果女性仅凭采集就能获得充足食物,男性又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狩猎?靠蛮力就足以生存了。 显然,狩猎带来的收益要远高于采集,否则进化不会偏好身材魁梧的雄性个体。 此外,人类很早就出现了固定配偶制。考古证据表明,早在几百万年前,南方古猿就已经形成了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的婚配形式。 所谓男女混乱交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蒙昧时代根本不存在。 人类之所以要维持固定配偶关系,一方面是雄性要确保后代血统的纯正,另一方面是出于男女之间强烈的依恋感。这都有着深刻的进化根源。 由此可见,教科书中所谓的母系社会阶段,很可能只是一种想当然的假设。 现代人类学研究发现,纵观历史,无论是母系还是父系家庭,掌握实权的往往都是男性,真正的女性主导社会从未出现过。 我们不应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过去,而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哪怕其中某些内容有悖于当下的政治正确。
教科书上解释母系社会是因为女性采集更有保障,男性的采集能力比女性差在哪里?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2-11 14:54:14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