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党争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淮西勋贵vs浙东文人。
洪武三大案后结束(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桓案),淮西勋贵与浙东文人斗争的结束,标志着明王朝进入稳定期。
第二阶段:南北党争,也就是南方人vs北方人。
其中北党汲取了武勋+宦官+外戚+北方士大夫。南党由浙东文人变为江浙士大夫。该阶段于土木堡之变后,濒临崩溃,及至明孝宗中晚期,基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北党争再次发生转变。
第三阶段:理学之争,也就是陆王心学vs程朱经学。
最早发源于宪宗朝的白沙学派vs河东学派。由王守仁龙场悟道(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开始谋求政治地位)。明代党争逐渐脱离地域、出身限制,演变为理念之争。自此地无分南北,出身无分太监、外戚、士大夫,皆各有倾向。
第四阶段:最终演变为臻于大成境,两大重量级选手横空出世:阉党vs东林党。
值得一提的是,宦官也有倾向于东林党,东林党也有倾向于阉党。这两个名字其实并不准确,只是总得有个名字。
第五阶段:南明时期,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内部党争依然激烈。各派系在抗清问题上分歧严重,内耗不断,加速了南明的覆灭。
明朝党争贯穿始终,初期不明显,中期逐渐加剧,晚期达到顶峰,南明时期依然持续。党争削弱了明朝的统治,成为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明代的党争,实际上是南北党争时最为纯粹。大家都没有披那么多花花肠子。就是外戚+宦官+武勋+北方士大夫vs南方士大夫,其中皇权从始至终都站在了士大夫的对立面。明代党争本质上就是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的博弈。皇帝作为中央集权的化身,始终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