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讨好型人格&喜欢贡献情绪价值的人的底层逻辑
我好像找到了在社交场合喜欢贡献自己的情绪价值,很关注对方情绪的原因
以前我一直以为是单纯的原生家庭原因,我家有阴晴不定自尊感很低,总是觉得别人在否定他嘲笑他的长辈,所以养成了看人脸色行事的习惯。
但是最近我发现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身价值的缺失。
这种缺失是两方面的,一是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长期社会价值太低,所以在社交的时候没有话语权。
而且虽然看似是两方面,其实也是相互作用,导致我在社交场合没有底气,也知道自己是一个价值少的人。
而情绪价值大概是最简单最容易提供的东西,只需要说几句好话,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够给予别人。
|换句话讲,在无法为他人提供金钱/人脉/资源等利益,却仍然想要维系关系时,会选择去用提供情绪价值来弥补。
同时我又是一个很闲的人,跟别人相比我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因此我开始沉迷于通过提供情绪价值建立自己的价值。
可是情绪价值的结果验收并非像考试成绩、工资单那么清晰明了,人的心思是最难猜透的,因此我反复去探究一些模棱两可的语气和符号来判断自己的分数,导致我长期患得患失,拼命奉献。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安慰别人的人,所谓情绪价值,好像是我几十年来为了保护自己而使用的一根拐杖,大部分时间它足够好用,让我可以麻痹自己。
大部分讨好型人格去讨好别人的时候大概都是在消耗能量的,这也是讨好型人格很长时间不能享受社交带来的快乐但是又渴望社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