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非洲加彭的一个偏远村庄里,村民们食用了一只病死大猩猩,不料一个星期后,他们开始发烧,眼角流出血水,接着全部死亡。 信源:(美)大卫·奎曼著;刘颖译;张劲硕,许恒敏校注. 《致命接触》 一个平常的日子,村民们发现了一只大猩猩的尸体,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当地的猎人根据传统习惯,决定将其切开,食用其肉。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村庄中开始陆续出现奇怪的症状。首先是几名村民出现了持续高热、剧烈的头痛和乏力。 随后,更多的村民也开始感到不适。最严重的症状出现在眼角,出现了血水流出的现象,病情迅速恶化,很多人开始呕吐并出现内外出血。 许多人在短短数日内迅速死亡,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恐慌的气氛中。 随着死亡人数不断攀升,村民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由于当地缺乏基本的医疗设施,无法及时诊断病因。 无数的死亡让村民们陷入深深的迷茫,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疾病是如何传播的,也无法解释为何它如此迅速且致命。 由于疾病的传播速度和症状的特殊性,法国病毒学家埃里克·M·勒罗伊决定亲自前往加彭调查。 勒罗伊和他的团队在接到当地医疗机构的报告后,意识到这可能是一起严重的传染病爆发,并决定通过收集病人的样本进行分析。 他们从死者的血液、体液中提取了样本,并进行了详细的病毒学分析。 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加彭卫生部门的合作,勒罗伊和团队发现,所有死者的体内都存在一种非常特殊的病毒——埃博拉病毒。这时,勒罗伊团队的发现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具备极强致命性的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 它以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为宿主,传播途径通常为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尸体。 埃博拉的致死率极高,感染者通常会在症状出现后一至两周内死亡,且死亡过程极其痛苦。勒罗伊的团队通过实验室检测,证实了马依布2村的村民感染的正是这种致命的病毒。 勒罗伊及其团队深入调查后,逐渐揭开了埃博拉病毒的来源。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这种病毒很可能是通过食用病死的大猩猩肉传播到村庄中的。 大猩猩、果蝠和其他野生动物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野生动物在感染病毒后,病毒可以通过它们的血液、分泌物或尸体传播给人类。 而人类通过直接接触这些感染的动物或其尸体,便可能成为病毒的受害者。 勒罗伊团队指出,这一发现意味着,埃博拉病毒的爆发与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密切相关。 事实上,这种病毒在野生动物群体中流行多年,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首次被发现感染人类。 第一次大规模的埃博拉爆发发生在1976年,在非洲的扎伊尔和苏丹,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马依布2村的病例展示了一个更为严重的情况:村民通过食用病死的大猩猩肉而直接暴露于病毒之下。 这为全球病毒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野生动物是埃博拉病毒传播的关键因素,而人类则通过狩猎、食用或接触这些野生动物的尸体,将病毒带入自己的社区。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机制非常独特且危险。它通常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其他生物样本传播。 此外,埃博拉病毒还能够通过空气中的微小液滴传播,尤其是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 病毒感染者一旦症状出现,其体内的病毒载量迅速增加,导致其体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从而使得传播风险急剧上升。 马依布2村的暴发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警示:不仅仅是人类之间的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猎杀和食用也是一种潜在的病毒传播途径。 因此,全球公共卫生组织开始更加关注动物和人类之间的接触,尤其是在非洲这些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地区。 随着马依布2村疫情的爆发,全球卫生组织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控措施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审视。 1996年,勒罗伊团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在了解病毒传播源头的过程中,为日后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公共卫生教育也成为防控措施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宣传,非洲一些高风险地区的居民逐渐了解到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风险,并开始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积极研发埃博拉疫苗和治疗药物,以期在未来的疫情爆发中能够尽早控制病毒的传播。
美国发现全新致命病毒,死亡率或高达70%,可能威胁全人类近日,美国福克斯新闻
【2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