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国与瑞典科学家联手破解循经感传现象之谜」
其中介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即神经系统中同时存在的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信号传输接力过程
具体过程其实 1984 年张保真描述的非常准确了: “针刺可通过轴突反射,使感觉神经末梢释放 P物质,它在组织中移动一段距离后,可作用于附近的肥大细胞,使之释放组织胺,后者进一步扩散后可作用于下一个神经末梢,形成新的神经兴奋和轴突反射,然后再释放 P物质和组织胺,进一步扩散,形成刺激信号是接力传递,将刺激后的感觉传向循经的远隔部位,产生循经感传现象” (图二)
而为什么P物质,组织胺这些化学信号会沿着经络移动呢?
因为经络具有低流阻性,本质它就是组织液,细胞外液构成的一个通道,它会传导水,葡萄糖和生物活性物质
诸位,这篇论文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其实你可以看到张保真是最早提出此机制的,但是还是把此理论归名给了瑞典科学家,而后者提出的「容积传输」其实只是整个接力传递机制中的一个环节罢了,并不完整
更有趣的是,该瑞典人竟然恰恰是时任针灸经络评奖委员会主席,就把此理论归名为他了?....想不到吧?(图三)
最后,这个「容积传输」 Volume Transmission 看起来应该也是一种翻译错误,因为按理论本身来看,它是神经元中漏出单胺类递质在细胞外液或脑脊液传输,对远隔部位是神经元进行调节的方式,按理与神经电的「布线传输」相比而言,可以称为广播传输,或者烽烟传输更好,为什么取名为容积传输呢?
我猜测,可能这种传输可能是需要较高门限的,即要聚积足够的 P 物质或组织胺才能触发的,它应该要比偏差电位的门限还要高,类似电容器? 所以叫容积传输,和烽烟,广播还是有些不同的
.
ab3721a
天地人都是变化不均匀的电磁场,只是大小而异。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力,质量也跟随变化。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 宇宙有平衡法则 从黑洞到量子,再到人都会纠缠,规律 光子内外是引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