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即将被斩首,他悄悄对刽子手说:“待会你先砍我,我有200两银票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2-09 09:44:11

1661年,金圣叹即将被斩首,他悄悄对刽子手说:“待会你先砍我,我有200两银票给你。” 刽子手应声下刀,金圣叹的耳朵里掉出了两个纸团。刽子手打开纸团一看,顿时惊呆了。     金圣叹,出生在明末清初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境曾一度富裕,父母严谨的教育让他从小便展现出不凡的才华。金圣叹的聪明才智使他在少年时期便能够深入探讨儒家经典,也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命运却并没有给他一帆风顺的生活。家族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年幼的金圣叹在悲痛中度过了少年时光。他的父母先后去世,金圣叹的生活急转直下,虽然有亲戚朋友的帮助,但依旧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的阴影。   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金圣叹依然坚持自己的学习道路,最终进入了私塾,成为了当时村里数一数二的学子。金圣叹的聪明才智与努力,渐渐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同。   他在私塾中学习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考方式。尽管如此,金圣叹并不满足于那些以往传统的科举考试,他更倾向于质疑当时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与僵化。   在进入科举的道路后,金圣叹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他认为,科举制度的考试题目过于死板,考察的仅仅是应试技巧与书本知识,而忽视了真正的思考与创新。   他开始用非常规的方式来应对科举考试,甚至故意提交一些无法理解的答案,试图挑战这一制度的合理性。在他的眼中,科举并非衡量才能的唯一标准,反而是束缚了真正的思想与创造。   尽管金圣叹的科举生涯并不顺利,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盲目迎合社会的期望。他没有选择成为一名仕途高升的官员,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与批评中。   他的作品与批评得到了部分文学界的认可,尤其是他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批注,受到了广泛关注。即便如此,金圣叹依然无法接受官场的虚伪与腐败,他坚信,真正的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人民的声音。   顺治十八年,金圣叹已年近不惑,他选择了离开仕途,致力于学术与文学评论。就在这个时期,吴县上任了一位新县令,这位县令推行了极为严苛的税收政策,百姓若未按时交税,便遭受酷刑。   吴县的民众痛苦不堪,金圣叹得知此事后,心生不满。作为一位长期关心民生的文人,他决定挺身而出,带领当地的百姓向上级官员反映此事。   金圣叹很快就写好了申诉的文章,并带领一群民众前往巡抚任维初处进行上诉。他满怀期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唤起政府对民众疾苦的关注。   金圣叹并没有预料到,这一行动却为他带来了灾难。巡抚任维初与新县令有着不正当的勾结,任维初根本不打算接受金圣叹的请求,反而将他与他的追随者视作叛徒。很快,金圣叹及其追随者被捕,被定为“危害国家”的罪名。   临刑前,金圣叹显得异常冷静,他请求见任维初一面,希望将自己给儿子的家书交给他代为转交。任维初心中充满了对金圣叹的愤怒,他急于想要阻止金圣叹将反抗的思想传递给下一代,因此便决定拆开金圣叹的家书,看看其中究竟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内容。金圣叹的家书内容却让他瞠目结舌。   金圣叹的家书上写着:“儿啊,花生米和豆干同嚼,有核桃的味道。”这句话看似无意义,却充满了金圣叹对现实不满的隐喻。任维初怒不可遏,觉得自己被金圣叹戏弄,于是当场下令“斩”。   金圣叹冷静地对刽子手低声说道:“一会你先砍我,我有200两银票归你。”这一句话似乎预示着金圣叹并不畏惧死亡,甚至准备给刽子手一份意外的奖励。   刽子手心领神会,点头应允。随着刀起刀落,金圣叹的生命在瞬间结束。但就在那一刻,从金圣叹的耳朵里滚出了两团纸。刽子手看到这一幕,立即将纸团捡起,装入自己的口袋。等到刑罚结束后,刽子手打开了这两团纸,竟然发现上面分别写着“好”和“痛”两个字。合在一起,正是“好痛”二字。   这一幽默而又带有深刻讽刺意味的留言让刽子手愣住了,他不禁哑然失笑。作为一名经历了无数生死的刽子手,这样的临终遗言,他也见得少之又少。金圣叹以如此轻松的方式面对死亡,反而给他的死带来了一丝令人叹息的悲壮感。   金圣叹的死并未终结他对社会的影响,反而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人物。尽管在生前他并未取得太多的功名与荣耀,但金圣叹的行为却彰显了他作为一名文人的傲骨与执拗。   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现实的反抗,对不公的挑战。在金圣叹去世后,他的文学成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尤其是他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批注,成为后人研读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金圣叹的一生就像是一场与现实不屈的斗争,他的才华、幽默与反叛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清朝的文人中,他的名字成为了傲视群雄的代表,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评论家,更是一位深刻的社会观察者。   金圣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文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它应该与社会的真实脉搏相连接,应该为百姓发声,为社会公正而战。

0 阅读:544
马二历史趣闻

马二历史趣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