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2次身患癌症,为何却还能活到98岁?他在晚年直白透露,高寿秘诀就9个字: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季羡林1911年出生在山东省一个贫寒的小村庄里,家里条件十分困难,父母没法供他读书,小小年纪就要帮家里干农活。好在机缘巧合,11岁那年,他被送到亲戚家念书,从此开启了求学之路。 少年的季羡林刻苦好学,成绩优异。即便家境贫寒,也没有阻挡他追求知识的脚步。他东拼西凑、节衣缩食,总算念完了中学。1930年,季羡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大学毕业后,季羡林远赴德国深造,专攻梵文和巴利文。在德国求学期间,他活得十分节俭,每月30马克的生活费要精打细算。尽管生活清贫,但求知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季羡林埋头苦学,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西方汉学界的一颗新星。 1946年,季羡林学成归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并于次年转入北京大学。他致力于梵文巴利文的研究和翻译,建树颇丰。在教学之余,他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梵文文法》《梵汉辞典》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著作,为中国的东方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基石。 季羡林不仅学问精深,而且为人师表。他治学严谨,要求极高,同时又关爱学生,悉心指导。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东方语言学人才,被誉为"季门四学士"。季羡林晚年曾感慨:"吾生之大幸,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季羡林硕果累累,著作等身。除了译著和专著,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杂文和回忆录,笔触遍及学术、教育、人生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晚年时,他仍然笔耕不辍,出版了《牛棚杂忆》《云淡风轻话人生》等大众化的作品,以通俗亲切的笔触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广受读者欢迎。 季羡林的一生,也是与病魔抗争的一生。高龄之下,他先后两次罹患癌症,但凭借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最终战胜了疾病,活到了98岁高龄。谈起季老的病史,令人唏嘘不已。 第一次患癌,是在1980年。那时的季羡林已经69岁了,本来身体一向硬朗,没想到一次体检,查出了膀胱肿瘤。医生说,这种癌症恶性程度高,若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季羡林闻讯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地接受了现实。 住院期间,季羡林老师依然坚持工作。他让学生把参考资料送到病房,一边输液,一边伏案疾书。手术后,他也不大张旗鼓,而是尽快康复出院,回到了讲台和写字台前。季老曾谈起当时的心境:"人生本有生老病死,心静自然天地宽。" 然而,癌症并没有就此放过季羡林。1990年,也就是膀胱癌术后10年,80岁的季羡林再次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对于这个年纪的老人来说,再动一次大手术,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季老再次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定力,平静地接受了手术方案。 手术很成功,季羡林恢复得也不错。他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曾笑谈:"我这个人啊,命大,癌细胞想要我的命,我还不给它呢。"就是凭着这股乐观豁达的精神,季羡林一次次地战胜了病魔,创造了养生奇迹。 两次大病之后,季羡林身体虽然大不如前,但他的求知热情和治学精神不减当年。90多岁高龄,他仍然坚持写作,笔耕不辍。即便身体时有不适,也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创作激情。直到去世前夕,季老还在撰写散文和回忆录,记录他传奇的人生历程。 季羡林的抗癌历程,堪称一部励志传奇。他没有被绝症吓倒,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以乐观开朗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苦难。他常说,要笑对人生,笑对疾病和死亡,这是他战胜癌症的法宝。 诚然,季羡林之所以能多次战胜绝症,离不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医生的精湛医术。但更重要的,是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正是凭借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才创造了养生奇迹,为世人树立了抗癌典范。 季羡林活到了98岁高龄,堪称当代的养生奇迹。很多人都好奇,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季老晚年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过,他的养生之道,就是"三不主义":不过度锻炼,不挑食,不嘀咕。这九个字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养生智慧。 先说"不过度锻炼"。季羡林并非反对锻炼,而是反对不顾自身条件盲目锻炼。他年轻时喜欢打网球、游泳,上了年纪,就改为散步、打太极拳。不论何种运动,季老都讲究适度,不强求,循序渐进。他深知,过度锻炼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再说"不挑食"。季羡林一生饮食简单,从不讲究山珍海味。即便是晚年生活条件改善,他也依然清茶淡饭,食不求精。在季老看来,饮食养生的关键,不在吃什么,而在吃得合理。他提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做到营养均衡,这才是健康饮食的真谛。 最后说"不嘀咕"。这里的"嘀咕",指的是心理上的牢骚和怨言。季羡林一生坎坷,经历过贫困、战乱、文革等种种磨难,但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即便是得了癌症,他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开朗的心态对待。季老深信,心胸坦荡,豁达乐观,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国学大师季羡林2次身患癌症,为何却还能活到98岁?他在晚年直白透露,高寿秘诀就9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2-09 00:33:32
0
阅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