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宁愿缴纳岁币也不用这笔钱来武装军队呢? 说直白点,在宋朝看来,要缴纳的那些岁币不说是"打发叫花子",至少也是"随便给点算了"。毕竟真打起来,耗费的钱比这多得多。而且,宋朝的皇帝喜欢算“经济账”。 你别看给辽国、西夏的岁币一年加起来有五六十万,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可一旦打起仗来,这点钱真就跟个零头似的,根本就不够塞牙缝的。 据当时的判官支杜佑估计,唐朝跟那些军阀开仗,一个月就得花个一百五六十万贯。五百万贯也就够打几个月的。到了宋朝,花钱的速度更是吓人。 据说宋仁宗时期跟西夏干了一仗,光发兵七万人的粮饷、军饷,置办装备什么的,就得三百万缗。这还只是发给士兵的钱,打仗的其他开销还不算呢。 简单算一笔账,打仗一年下来,只算军饷就得二百四十万缗,还有七百多万石粮食,二百多万匹布料。 这已经是千万级别的开支了,还不算其他花销。皇帝还得时不时地自掏腰包,给将士和家属发点赏赐什么的。一次就是几十上百万的。 所以说,缴点儿岁币算个啥?跟打仗比起来,那真是九牛一毛。 再说了,缴了岁币人家起码还能消停点儿,该种田种田,该经商经商。一旦打起来,不但军费是天文数字,还得担心汴梁保不保得住。 你想,宋真宗当年在澶渊就带了三万多人,对面辽军可有近二十万。这要是黄河一冻,辽军顺着冰过来,还不直取汴梁?这要是败了,那可就是靖康之耻第二了。 更要命的是,大将王超还带着主力部队失踪了。谁知道他是不是杜重威第二,打算直接投了辽国呢? 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赶紧谈和议,割地赔款有啥不能答应的?能保住汴梁,少给点儿地盘,那就谢天谢地了。这一仗要是打起来,指不定得赔多少银子粮草,搞不好连国都得迁。 所以,宋朝心里门儿清,这钱不是白花的,是保家卫国的政治投资。现在辽国西夏消停着,国库里还能积点儿余粮,经济民生还能搞搞。 要是非得图个什么所谓的尊严,非要练兵打仗,那损失的可就大了。到时候打输了,就是国破家亡,打赢了,也得元气大伤。 再说,军队里面都出了王超、刘知远这样的刺头,指望他们去抗敌,还不如指望辽国俩皇帝自己撞死呢。 君不见,当年唐朝打安史之乱,不也是前期因为节俭,裁撤兵马,才让安禄山有机可乘嘛。现在好不容易太平盛世,消停会儿不好吗? 综上所述,宋朝缴纳岁币,有认怂的成分,但也有自己的智慧。这钱花得不亏。
宋朝为什么宁愿缴纳岁币也不用这笔钱来武装军队呢? 说直白点,在宋朝看来,要缴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2-08 11:53:39
0
阅读:647
花雨满天
说得似乎有道理。为何不反过来说,拿着这些钱,富国强兵,把敌人打趴下?!跟其它朝代末期没什么区别,就是统治阶级已经太腐朽了 !
明月梨花一梦
胡扯。宋朝是软骨头。
用户54xxx87
人家汉武帝、唐太宗是怎么弄的?唐即就到最后时刻,还灭了三个强国,宋与唐才隔了五十年而已,怎么就不行了?
漂泊
单纯算经济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