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八十年代,一个自然村落里,小孩从三岁到十来岁的有十几个,都是同宗的。
那个时候每家在扩大版的四合院样式的祖屋还分有一间房间。
祖屋分两层,有前堂,有院子。 院子里有磨,有舂臼,还有一棵大枇杷树。
记得小时候,小一点的孩子都在院子里玩。
各家总会有几个老妇人在自家家门口织毛衣、纳鞋底或摘豆子什么的。(父母辈大人都去地里干活了。)
这样,一群小孩万一有什么事情,大人就在边上。其实也没有什么事,主要是孩子会起纠纷。
所以,在我记忆里,父母都几乎没有带过我,因为三岁开始记事,而三岁开始都完全放养了。
再大点,到了上学年龄,就完全独立了。
大人很少再管孩子,除了管饭。
其实从我上幼儿园起,都跟着姐姐自己做早饭了,自己起床,自己上学和放学,自己做作业。
三年级左右,放学之后开始要干点活了,譬如拿兔草、猪草、喂鸡、放羊等等。
那个时候作业极少,我们一般走到半路,在小溪边水杉树下的石条凳上,飞快写完。
回家喝一瓢井水,实在饿了就到饭篮里抓点冷饭吃。
然后书包一扔,冲出去玩了。一起玩皮筋、玩弹珠、玩纸牌、捉迷藏、抓特务、摘野草莓、抓泥鳅……直到天黑父母喊吃饭才回家。
大人几乎什么都不管的,除了暑假的时候怕我们去玩水淹死,会反复叮嘱不要自己一个人去玩水。当然也总是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池塘淹死
但是那个时代并不觉得有多不幸,大家都是这样,能活下来的都是活蹦乱跳,跟野猪一样。
死了的,只能说是命不好。
农忙时节,孩子们都要派上用场了。
小学生得在家里做好饭,送点心,负责晒谷子,初中生就得一起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