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 沪上中小学教师筹划家访遇冷,家长对入户家访态度各异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新学期即将来临,沪上不少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工作,以期在新学期前与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然而,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学生以各种理由婉拒了老师的家访请求,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家住长宁区天山路的朱女士便是其中之一。春节前,她就接到了班主任希望节后抽时间进行家访的通知,但朱女士以“不方便”为由婉拒了。然而,班主任并未放弃,连续几天通过微信希望家长能定个时间。朱女士向记者透露,她之所以拒绝家访,是因为担心老师对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和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从而影响教育的公平性。 家访,这一曾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的重要桥梁,如今却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传统的家访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位从业20多年的小学班主任表示,现在家访确实少了,主要是大家觉得没必要,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解决问题。 此外,随着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家访的边界感问题也引发了热议。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是私人空间,为了接待老师的家访,有些家庭会刻意准备,甚至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回避。特别是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家庭,并不希望将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外人。 深圳一位家长甚至在网络公开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并罗列了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这位家长的呼吁很快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回应,表示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但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 无独有偶,浙江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5.5%的家长表示“不喜欢”家访,其中90后家长占比明显提高。然而,在跟帖点评里,却有很多自报身份是教师的网友认为,入户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也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意义远不止于信息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 面对家访遭遇的尴尬境地,沪上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最佳方式,但前提是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愿。家访的地点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是学生家庭,也可以是学校或其他适宜的公共场所。同时,班主任要经常性地通过不同途径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传递给家长,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 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贞也建议,班主任在遭遇家长拒绝家访时,应以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工作方法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若家长仍坚持拒绝,可提出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会面,从而保持家校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 总之,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其在了解学生、促进家校共育方面的作用仍不容忽视。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家访形式,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
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 沪上中小学教师筹划家访遇冷,家长对入户家访态度各异
涵菡与趣事
2025-02-08 04:13: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