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曾国藩胞弟的曾孙女曾昭燏,登上了南京灵谷寺,随即纵身跃下。事后,人们

熹然说历史 2025-02-07 23:08:31

1964年,曾国藩胞弟的曾孙女曾昭燏,登上了南京灵谷寺,随即纵身跃下。事后,人们在她的大衣口袋中翻出了一张字条,上面留有短短8个字,却让人潸然泪下。 1938年,27岁的曾昭燏以优异的成绩从伦敦大学考古系毕业。然而就在这一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的铁蹄践踏神州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读书人的报国之心,在曾昭燏的血液里沸腾。她毅然放弃了导师提供的优渥工作,只身回到祖国。一落地,她就直奔当时的陪都重庆,加入了中央博物馆筹备处。 在筹备处,曾昭燏与著名史学家傅斯年、考古学家郭宝钧等同事并肩战斗在文物保护的第一线。战事吃紧,日机狂轰滥炸,到处断壁残垣,文物损毁严重。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搜集、清点散落各地的国宝級文物,编制珍贵的古籍善本目录。 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国民党政府丧失民心,节节败退,又打算将大批国家宝藏文物秘密运往台湾。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作为筹备处的领导成员,曾昭燏第一时间联合吴有训、陶孟和、徐森玉等文化界知名人士上书政府,严正抗议这一决定。他们慷慨陈词,指出国宝文物属于全国人民,理应永存祖国大陆。政府若执意分裂,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在曾昭燏等人的坚决斗争下,852箱已运抵台湾的国宝文物被原数截回。这是曾昭燏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功绩之一。日后每每忆及,她都会热泪盈眶。 1949年,曾昭燏响应党的号召,从北平南下,到南京参与接管和复员国立中央博物院的工作。院藏文物浩如烟海,鉴定、分类、编目的工作千头万绪。 身先士卒的曾昭燏经常通宵达旦地加班加点。同事们劝她要注意休息,她却笑着说:"革命工作就是比较紧张,我是自愿的,不要紧。" 50年代初,新中国百业待兴,考古发掘如火如荼地开展。身为中央文化部古物局局长,曾昭燏亲自参与和指导了一系列重大考古项目。 1952年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土了大量甲骨文;1954年山西襄汾丁村遗址发掘,确认了仰韶文化晚期的多种典型器物。每一次,曾昭燏都臵身一线,跋涉千里,汗流浃背。 在繁重的行政和外勤工作之余,曾昭燏还著书立说,先后撰写出版了《安阳殷墟》、《夏鼐生平及其考古工作》等多部考古论著。其中的许多研究观点,直到今天依然是考古学界的金科玉律。 曾昭燏视考古为己任,但她并没有局限于学院之内。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走上街头,向普通老百姓宣讲文物保护知识。 有一次,她在南京街头遇到一个贩卖古董的小贩,其中不乏珍贵文物。曾昭燏耐心地给他讲解文物的历史和价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小贩被打动了,主动将手中的文物捐给了国家。 除了痴迷考古,爱国赤子之心也始终在曾昭燏胸中熊熊燃烧。抗战时期,她和很多文化名人一样身体力行,将自己微薄的积蓄悉数捐献,支援前方将士。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曾昭燏再次慷慨解囊,为志愿军购置了一批急需的御寒物资。家人担心地问:"你自己都入不敷出了,哪来这么多钱?""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嘛。"曾昭燏淡然一笑。 50年代中后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像一张大网,笼罩了神州大地。曾国藩作为晚清的殖民走狗,他的后人自然无法幸免。1957年,曾昭燏的二哥、时任高教部副部长的曾昭抡,成为第一个被打倒的牺牲品。 接下来,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曾家的亲朋好友纷纷被卷入这场漩涡。先是曾昭燏的侄子、文学翻译家曾宪倫,又是大学教授曾宪生。前几年去世的堂弟曾虚白,竟被无端扣上了"汉奸后代"的帽子。 在那个特殊年代,身份决定命运。作为曾国藩后裔的曾昭燏,自然也无法置身事外。先是一封接一封的揭发信雪片般飞来,让她应接不暇。不久,"曾昭燏等人的问题"就成了文博界专项整顿的重中之重。 一天,一群"革命群众"冲进了曾昭燏的办公室。他们撕毁了她的书籍手稿,砸坏了亲手发掘的文物标本,还要挟她在全院大会上作检讨。一向温文尔雅的曾昭燏被逼得失声痛哭。那一幕,让在场的同事们无不揪心。 身心的巨大创伤让曾昭燏近乎崩溃。亲人好友或被关押,或被驱逐,有的竟不明不白地失踪了。最心爱的考古和博物馆事业,也被无情地撕得粉碎。人生的一切寄托和希望,像大厦倾颓般轰然坍塌。 1964年的冬天,曾昭燏55岁生日刚过不久。天寒地冻,她的心也冷透了。11月6日,这个从小热爱生命、充满理想的女子,在家中服下了过量的安眠药。所幸被及时送医,抢救回来。 家人以为,劫后余生的经历或许会让曾昭燏重燃生的希望。谁知不到一个月,1964年12月22日,她又独自外出,爬上了南京灵谷寺高塔。这一次,她没有留给自己任何中途反悔的余地。双手一松,曾昭燏纵身跃下,瞬间结束了年仅55岁的生命。 事发后,人们在曾昭燏的大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短短八个字:"我的死与司机无关"。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位心地善良的女子,都在为他人着想,生怕连累无辜。

0 阅读:32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