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问她:“妈妈,要是日本人打过来,我们该怎么办?”可没想到,林徽因一脸淡定地回答他:“咱中国的文人,总归是有一条后路的,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嘛。” 林徽因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背景显赫。她的祖父林孝恂是清朝的一位进士,在官场上十分显赫,提拔寒门学子,开创新学。她的父亲林长民则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曾在巴黎和会上公开反对中国的外交屈辱,并为国家呼号。 林徽因的叔叔林觉民更是革命烈士,他参加了1910年的广州起义,为国捐躯,留下了悲壮的《与妻书》。这些英雄的事迹,使林徽因从小便浸润在革命与文化的气息中,她的骨血中流淌着不屈的家国情怀。 而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继承了家族的革命精神,他选择参军,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在飞行员的行列中,林恒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尽管他身世显赫,但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他毅然投身于飞行事业,最终英勇牺牲,年仅二十三岁。 在战乱的年代,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并未选择离开祖国,尽管他们曾经的好友提供资助,建议他们远赴美国治疗和工作。 然而,梁思成坚持不离开祖国,他认为在国家面临灾难的时刻,作为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他们必须坚守自己的责任。林徽因与他志同道合,两人一起面对着战火的洗礼。 她的儿子梁从诫曾问她:“如果日本人来袭,我们怎么办?”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文人,总归是有一条后路的,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她的言语看似轻松,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 自1928年开始,梁思成和林徽致力于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人走遍了全国多个省份,对数千座古建筑进行详细勘察,为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成为了中国建筑学界的先驱者,并且在保护古代建筑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编写了《敌占区文物建筑表》,并标记出了重要的古建筑位置。 这份资料被送到了时任重庆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手中,极大地帮助了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免于战火的破坏。随着战局变化,梁思成与林徽因继续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尽心尽力,直到解放战争结束。 在北平和平解放后,梁思成与林徽因继续推动古建筑保护工作。1952年,北京市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是否拆除长安右门和左门,这两座古老的城门曾见证了北京的历史。林徽因作为建筑专家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激烈的言论。 她指出,这些历史悠久的建筑不应因为交通问题而被拆除,而应通过改建或其他手段加以保护。尽管她的言辞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但最终,北京市政府决定拆除这两座城门。 1953年,北京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吴晗提出要拆除城中的牌楼,并用现代欧洲风格的建筑取而代之。林徽因和梁思成反对这一提议,认为牌楼作为传统建筑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林徽因甚至直接反驳吴晗关于“牌楼是古代刑场”的说法,指出如果按此标准,连故宫也应当拆除。然而,这些反对意见并未改变吴晗的决策,牌楼最终还是被拆除。 面对这种现实,林徽因感到深深的失望。她愤怒地向吴晗提出质疑,表示他不理解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吴晗对此保持沉默,意识到自己难以说服林徽因。尽管如此,林徽因始终坚信,拆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未来必定会带来后悔。 时光荏苒,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林徽因当年的警告似乎渐渐成为了现实。北京市的永定门等古建筑在后来的复建中,虽已恢复原貌,但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重建后的这些建筑难以复原曾经的历史积淀,成为了“假古董”。 晚年的林徽因依旧不忘古代艺术的保护,尤其是景泰蓝。一次,她在古文化市场看到一位摊主对一件景泰蓝花瓶表达了深深的遗憾,认为这种传统工艺即将消失。 这一触动促使林徽因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美术组,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内抢救景泰蓝的技艺。她亲自设计新图案,并投入大量精力,最终成功保存了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 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林徽因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1955年,她因病住院。即使在临终之际,她依然关心着景泰蓝的未来,叮嘱学生不要让这一文化遗产失传。4月1日,林徽因因病去世,享年51岁。 参考资料:羽川著. 《林徽因 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 2020
抗战时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问她:“妈妈,要是日本人打过来,我们该怎么办?”可没
文山聊武器
2025-02-07 19:51:14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