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作家张恨水的婚姻并非由爱情推动,而是由媒人撮合的传统婚姻。张恨水是民

瀚霖学史 2025-02-07 18:16:31

1914年,作家张恨水的婚姻并非由爱情推动,而是由媒人撮合的传统婚姻。张恨水是民国时期文学界的杰出人物,以《金粉世家》等作品闻名于世 张恨水的母亲希望他娶一位端庄贤淑的女子,而媒人则根据这一要求安排了一场相亲。然而,张恨水见到的并非自己期望中的女子,而是一个名为徐文淑的平凡女孩。徐文淑年仅16岁,既未受过教育,也没有那种令人心动的外貌,令张恨水失望至极。当婚礼的红盖头掀开,他感到自己被欺骗,愤怒与失望充斥心头。从此,他对徐文淑的感情冷漠,几乎不与她同床共枕,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而徐文淑则独自承受着这一段婚姻带来的痛苦与寂寞。 尽管张恨水母亲深爱这个儿媳,认为她是张恨水安定生活的契机,但现实却让她失望。张恨水经常离家,逃避家庭的责任,最终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即便徐文淑怀孕并生下一个女儿,这份孤独与痛苦依然未曾改变。不幸的是,女儿早逝,随后徐文淑再次怀孕,生下的儿子也因病夭折。 此后,张恨水决定定居北平,并迎娶了胡秋霞为妻。新婚妻子的到来使得徐文淑的处境愈加尴尬,她被 relegated 成了家庭中的佣人,所有的家务和照顾责任都落在了她的肩上。尽管如此,徐文淑始终没有表达任何怨言,她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张恨水母亲时常为徐文淑的处境感到内疚,并希望她能有自己的孩子。然而,张恨水始终冷漠无情,夫妻关系早已形同陌路。尽管徐文淑没有被爱情温暖,她依旧无怨无悔地为家人奉献自己的爱与精力。 在胡秋霞和张晓水的出生后,徐文淑承担了更多的照顾责任。她对张晓水的爱丝毫不亚于自己的亲生子女,甚至在许多方面扮演着母亲的角色。随着岁月流逝,张恨水决定将全家送回安徽老家,徐文淑仍继续承担照顾家中长辈与孩子们的责任。尽管张恨水未曾给予她应有的情感回报,他每月却送上丰厚的生活费,表达一丝感激。 随着时间推移,张家的长辈相继离世,张晓水也逐渐长大成人。徐文淑开始寻求精神寄托,通过吃斋念佛和阅读佛经来度过孤独的余生。尽管她在晚年依然怀念张晓水,将他视如己出,但她的生活终究是孤独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张恨水未曾归来送她最后一程,然而张晓水不顾一切,跨越千山万水,作为儿子亲自为她举办了葬礼。 徐文淑的一生,充满了隐忍与奉献,她的坚韧与无私,尤其是在张家这个冷漠家庭中的角色,深刻映射出她无怨无悔的情感世界。这段充满痛苦的婚姻,也成为张恨水文学创作背后的悲剧。

0 阅读:12
瀚霖学史

瀚霖学史

诉说古今历史,以古为镜,知兴替,学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