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7月16日,73岁高龄的毛泽东最后一次游长江,陪同者包括张玉凤。尽管年

小博大史 2025-02-07 18:16:00

1966年7月16日,73岁高龄的毛泽东最后一次游长江,陪同者包括张玉凤。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在江中畅游一小时零五分钟,游程近三十华里,上岸后精神饱满,毫无倦意。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游泳活动,更象征着他对生命激情的最后一次挑战。 毛泽东对游泳的热爱始于童年,在湖南老家的池塘学会游泳后,这项运动便成为他一生的伴侣。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繁忙岁月里,他始终坚持畅游各大江河。从湘江、珠江、钱塘江到北戴河、芦林湖,甚至韶山青年水库,都曾留下他的身影。尤其是北戴河,他在那里游泳尤为频繁。 在毛泽东看来,游泳不仅是锻炼,更是一种独特的放松方式。他曾表示,游泳的最大益处在于让人暂时忘却世事,让大脑彻底放松。相比于安眠药、散步、看戏或跳舞,他认为游泳更能达到消除疲惫的效果。尤其是长江,其宽阔的水域与湍急的水流给了他搏击自然的快感。 自1956年至1966年十年间,毛泽东共十八次畅游长江,尽管江水暗流涌动,风险重重,但他始终无惧挑战。身边的亲密同僚如罗瑞卿、王任重、汪东兴,以及保健医生多次劝阻,建议他选择东湖等相对安全的水域。然而,毛泽东坚定认为,东湖的静水无法带来与江水搏斗的快意。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和国事繁忙,他逐渐减少了在江河湖泊中畅游的次数。出于健康考虑,医护人员和警卫人员多次劝导他避免高风险水域,因此,他开始改在室内游泳池中体验游泳的乐趣。 1966年7月16日的长江之游,成为毛泽东在大江大河中的最后一次畅游。当他站在游艇上,望着江水中奋力游泳的人们,不禁热泪盈眶。那一刻,或许他已意识到,自己终究无法再如从前般搏击江涛。这次游泳不仅是个人历史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陪同毛泽东畅游的张玉凤,后来成为他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她最初是火车专列服务员,因工作勤勉细致,1970年7月被调入中南海,负责毛泽东的生活起居。随着她的职责扩大,不仅协助日常生活,还因细心周到的性格,逐渐赢得毛泽东的信赖。在机要秘书徐业夫病逝后,张玉凤正式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并一直陪伴至他去世。 受毛泽东影响,张玉凤也养成了每天游泳的习惯,将其视为锻炼与放松的重要方式。而为了纪念毛泽东对游泳的热爱,7月16日被定为“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每年此时,全国各地都会举办横渡江河活动,以缅怀这位伟人的精神风貌,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此外,毛泽东曾在游泳后创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他横渡长江时的豪情与壮志。

0 阅读:49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