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交流在于感情的展开而非思想的碰撞。不赞成大家把聊理论和哲学思想定义为深刻的交流,把聊日常生活,吃喝玩乐和一些琐事定义为浅薄的交流。因为这种划分忽略了“情绪和感受”的部分。
而情绪的展开,才恰恰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真实的反应与存在,这个才是我们有“人感”的部分。
否则无非是一本工具书,一个真人视频课,或者一个陪玩,一个炫耀的工具。
在聊日常里,重要的不是“宝宝我们去哪玩”“宝宝我今天做了什么”,重要的是:
我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我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如果我觉得你会喜欢,我为什么会这样觉得,我对你的了解是什么,它有多少是对的。
我想和你分享我今天做了什么,不是因为报备,而是向你讲述的过程,我觉得我的情绪和感受有了归处,我在你眼中看到自己的存在,就像高空中的人,不再害怕坠落,大地不再是冰冷的水泥,而是怀抱。
为什么我们要听别人的感受,因为相爱就像画画,在你的絮语,反应,甚至我们彼此的冲突中,我把关于你的素描,一遍一遍修改,直到画出你本身的存在。
而哲学与理论的部分,重要的也不是你脑子里装了多少维特根斯坦,也不是你可以背下多少乐谱和名画。
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会喜欢康德而不是柏拉图,这里面必然藏着我对于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不是在聊康德,而是借由康德搭建的框架,展现我的感受。
重要的也不是我掌握了音乐的理论,而是在一起听一首歌时,我可以为你点亮一点关于感受的世界,比如在管弦乐中,也许不喜欢小提琴更喜欢钢琴,是因为小提琴的音符是连续不间断的,但是钢琴是跳跃的音乐,你喜欢有留白的音乐。
安全感并不来源于技能、经济条件,而是每次感受都能被稳稳接住,情绪可以在安全的空间里得以延展,而非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