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林州迎来了“小年”,祭灶仪式是这天的重中之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林州人对灶王爷满怀敬畏与期许。家家户户在灶王像前摆上芝麻糖,这糖又甜又黏,寓意着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人间的好事,庇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阖家平安。在缭绕的香烟中,人们默默祈祷,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这简单而庄重的仪式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腊月二十九的脚步临近。在过去,林州有“撒蜡走”的传统习俗。以相邻的大村庄为中心,组织起一支数十人的队伍,他们手提灯笼,灯笼里的烛光在夜风中摇曳,照亮前行的道路;敲着大鼓,那震耳欲聋的鼓声仿佛要把过去一年的晦气都驱散;拍着大铙,清脆的铙声在空气中回荡;捧着香卷,虔诚地前往各村寺庙的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驱邪避灾,迎接福音。不过,1950年后,这一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演变成了家家户户去打酒。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过年打酒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人们精心挑选着美酒,准备在过年时与家人亲友一同分享,共度欢乐时光。
除夕傍晚,县南乡村的“送灯”习俗,给静谧的乡村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家家户户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一根长长的立柱,小心翼翼地送到自家祖坟上。夜幕降临,一盏盏灯笼在坟头亮起,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宛如先辈们的目光,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这团圆的日子里,让先祖也能在灯光的陪伴下“过年”,这种对先人的缅怀与敬重,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初一早上,家人会将这些灯笼收回,带着对祖先的思念和对新一年的期待,开始新的生活。
正月初一,天还未亮,林州的大街小巷便热闹起来。人们早早地吃完扁食(饺子),开启了拜年的旅程。晚辈们穿戴整齐,先给家中长辈磕头,这一跪,饱含着对长辈的敬重与感恩之情。长辈们则满脸笑意,递上压岁钱,寓意着新的一年里晚辈们能够平安顺遂、茁壮成长。随后,大家便结伙前往本族的其他人家中拜年。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邻里之间互道祝福,浓浓的年味弥漫在空气中。如果是小孩或者新婚媳妇出门拜年,长辈们往往会格外热情,多给一些压岁钱,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
正月初五,被称为“破五节”。在林州人的观念里,初五、十四、二十三是不吉之日,尤其是正月初五,作为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大家非常忌讳“走亲串友”,都选择在家中改善生活过节。寅时,妈妈们便早早起床,将炉灰掏出来,送到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她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送走过去一年的贫穷困苦,迎来新一年的富足安康。这一天,家家户户还会包饺子,寓意着把“穷气”包起来,让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