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告别了熟悉的家乡,从部队转业来到了这片充满未知和挑战的边境地区,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的命运从此彻底改变…… 那时的萨尔布拉克,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没有天然的屏障,边境局势紧张,随时都会发生意外,魏德友没有丝毫的退缩,他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开启了他漫长的戍边生涯。 三年后,他把妻子刘景好从家乡接来,在这片土地上安了家,从那以后,他们的生活就和这片草原紧密相连。 魏德友每天的工作就是巡逻,一次巡逻要花12个小时,一天最少走15公里。 这里的生活条件特别的艰苦,喝的是盐碱水,物资也需要从几十公里外运送进来,这些困难都没有动摇他守护边境的决心。 当所在军队撤编,其他人都选择离开的时候,魏德友却放弃了到市区生活的机会,自愿留在这里边防,他以放牧为掩护,继续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在他的心中,保卫祖国的边境是他一生的使命,1983年6月,魏德友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让他对自己的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 即使连队裁撤,他也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每次都不辞辛劳地跑几十公里去交党费,还常常去边防站参加组织生活。 在魏德友的戍边生涯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有一年,山洪突然爆发,汹涌的洪水随时可能改变河流走向,威胁到边境的安全,魏德友和十多名战友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江水中。 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一道“人肉堤坝”,经过长时间的奋战,终于降低了河流改道的几率。 还有一次,在零下三十度的冰天雪地中,魏德友发现了可疑的迹象,他不顾严寒,蹲守了三个小时,最终成功把可疑人员赶出了边境。 2002年,魏德友退休了,但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对戍边的执着让他无法离开,他说服了老伴,继续留在萨尔布拉克义务戍边。 2003年,当他亲眼见证中哈两国边境界碑、围栏的设立,抚摸着173号界碑的时候,这位坚强的老人不禁泪流满面,他知道,自己多年的坚守终于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见证。 平凡铸就伟大,魏德友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担当。快点赞收藏,评论区聊聊你对他的敬佩,转发让这份精神传递!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法·画 | 八旬老人魏德友,守边六十载,终生愿做“活界碑”,他说:“守边,是最好的养老”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告别了熟悉的家乡,从部队转业来到了这片充满未知和挑战的
健汉这个好的
2025-02-06 18:06:43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