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腊月腊味香

夜郎小卒 2025-02-06 15:20:35

□ 信鸽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每当餐桌上的腊味飘来,年的脚步就近了。 记忆里,腊味的美食有很多,腊肉、腊肠、腊鱼,还有腊排骨、腊鸭子、腊羊腿,这些腊货是川渝地区的特色,北方少见,即使有,因地域文化差异,它们也只是风干的,缺少柴火熏制,腊的味道不算浓厚。 母亲会选择在腊月的清晨,邀约左邻右舍前往菜市场制作腊货。“老板,来十公斤肥而不腻的五花肉。”母亲将原材料备齐后来到腊货加工处,灌制香肠、熏制腊肉,储备整年的腊味。 菜市场里灌肠的地方相当拥挤,看似简单的工序,也要耗费半天的时间。母亲说:“等不要紧,美味值得等待,腊味是岁月的见证,蕴藏时间的味道。” 母亲一边排队,一边和同龄的大妈们聊得热火朝天。“你家做了几斤腊肠呀,都什么味道的。”“麻辣、五香、甜味,都有呢。”“你家娃成家没呀?我远方表亲还有个单身青年,非常优秀。”大家欢欢喜喜,聊的话题自然是围绕着家长里短,主打一个轻松愉快。 不知不觉中,灌肠完成。腊货加工处会把灌好的腊肠送往集中熏制点,等熏好后商家还会送货上门。 “你家的腊肠熏好了哦,麻烦你们下楼领一下,检查一下成色。”听到消息,母亲急匆匆地下楼取货,随后将腊肠挂在阳台上,等待享用。取货后,母亲为了尝鲜,会煮上两节腊肠,请家人们预先试吃,尝一尝味道。那是年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现在制作腊肠真的方便多了。”母亲感慨,以往在老家还要手工灌肠,添柴加火,慢慢熏制,现在好了,菜市场里机器灌装,集中无烟熏制,既环保又便捷,城里人也能尝到正宗腊味。 回忆起往事,母亲说:“以前去你外婆家,灶房后面的腊肉、腊肠用柴火熏着,时不时几颗火星子冒出来,飘落在过年的羽绒新衣里,羽绒一朵一朵飞扬,像飘起了雪花。外婆总说,来到农村,脚踩水田干农活,洗衣做饭烧柴火,就要穿劳保服,经磨耐用。” 制作腊肉的工序虽然少了灌肉这一步,没有灌制腊肠那么复杂,但基本的步骤不可省略,比如抹白酒、码盐、码花椒、码香料等,这样熏出来的腊肉才香气四溢。 对于腊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吃法,同一个地方也有不同的吃法。梁实秋曾在《雅舍谈吃》里提及腊肉的吃法——“腊肉刷洗干净之后,整块地蒸。蒸过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绿叶可以用,但不宜太多。”美食家汪曾祺则言:“切成颇大的整齐的方片,蒸得极烂,入口香糯,真是难得。”母亲最喜欢将腊肉切成腊肉丁,放在家乡特色美食油茶和麦耳朵中,成为一道独特的美味。 过去生活拮据,家里缺油荤,老人会将煮腊肉的水用来炖豆子,腊香四溢,豆子耙软,比一般的清水汤味道丰富得多。现在一些餐馆怀旧,也将腊肉水利用起来,烹饪出好喝的汤品,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腊肉米豆汤,里面添一些应季的绿色蔬菜加以点缀,既好看又好喝。 前些年,外婆身体还算硬朗,每当春节的时候,外婆会将熏好的腊货带到城里来让我们尝鲜,但现在外婆年纪大了,母亲便决定亲自将腊肉腊肠带回老家,让外婆也品尝一番。 迎着寒风,空气中流淌着浓浓的腊香。除了腊肉腊肠,老家泥鳅养殖基地的院坝里挂满了腊泥鳅,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密封,准备寄往全国各地。这不仅是家乡美食的传承,也是腊货产品的升级,更是亲情之间的温暖传递。

0 阅读:0
夜郎小卒

夜郎小卒

分享和原创